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们不妨看看夷陵的位置和它在蜀、吴双方的地位。

夷陵为两汉荆州南郡所属县名,位于今湖北宜昌市区。《水经注》卷34《江水》引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又云:“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

一、关于夷陵的历史记载

汉末军阀混战以来,该地受到各方的重视而竞相攻取,成为交战的热点区域。顾祖禹曾论夷陵:

“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吕蒙袭公安,降南郡,陆逊别取宜都,守峡口以备蜀,而荆州之援绝矣。先主之东讨也,从巫峡、建平至夷陵,列营数十,陆逊固守夷陵以待之……及先主败却,西陵益为重地。”又云:“及王濬克西陵,西陵以东无与抗矣。”

陆抗追忆其父曾向朝廷强调,夷陵是荆州乃至孙吴最为重要的军镇,不容有失。

“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据统计,从赤壁之战以后至西晋灭吴,夷陵及所在的宜都郡境发生过九次攻防作战行动。

其一,建安十三年()冬,吴将甘宁袭取夷陵,被曹仁派兵围攻。“(周)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

其二,建安二十四年()夏,刘备命宜都太守孟达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乘关羽北征襄樊而后方空虚,遣吕蒙为大都督领兵袭取荆州。陆逊占领宜都各地,“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

其四,黄初二年()七月,刘备为报复丧失荆州之仇发兵出川东征,占领巫县、秭归后进至夷陵,与陆逊相持数月后于次年闰月惨败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市西南),“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其五,嘉平二年()冬,曹魏荆州军队分兵三路南征,“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王)昶诣江陵。”次年()正月,王基声东击西,“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

其六,咸熙元年()二月,孙吴乘蜀汉灭亡,派遣驻守西陵的陆抗、步协等将率众围攻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守将罗宪坚守不退。当年七月,“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其七,泰始八年()九月,孙吴西陵督将步阐投降晋朝,乐乡都督陆抗领军平叛,击退西晋荆州刺史杨肇的援兵后攻克西陵,“阐众悉降。阐及同计数十人皆夷三族。”

其八,咸宁四年()末,晋荆州都督杜预到镇后,“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

其九,太康元年()西晋灭吴之役,王濬所率益州水师出峡后,“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随后顺流而下,连克乐乡、夏口、武昌重镇后直捣建业,迫使孙皓归降。

三国夷陵之所以被列为重镇而屡经战乱,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点。

二、地扼峡口的交通枢要

三国时期,对抗北方曹魏的吴、蜀两国分据扬、荆、益三州,各自拥有太湖平原、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三个重要的经济区域,它们之间的沟通联络主要依靠长江航运,特别是成都平原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州南郡地区,来往必须仰赖三峡水道与沿岸的陆路。

严耕望曾论述成都与江陵:

“此两大都市皆经济繁荣,人文蔚盛,其间交通运输主要有赖长江上半段之蜀江水陆道,故此水陆道在中国中古时代,对于军事设防、政治控制、物资流通、文化传播,皆发生重要作用。”

汉魏六朝之三峡,一名广溪峡,即后代之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水经注》卷33《江水》曰:“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又云:“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这便是瞿塘峡名称的由来。

二为巫峡,自今重庆市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

峡,盖因山为名也。”三为西陵峡,“峡长二十里,层岩万仞。”其西又有黄牛滩、狼尾滩、流头滩等峻险之地,《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夷陵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西陵峡的东口,《太平寰宇记》卷曰:“西陵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杨守敬云:

“《舆地纪胜》引《荆州记》,自夷陵溯江二十里,入峡口,名西陵峡,长二十里。在今东湖县西北二十五里。”

三峡数百里沿岸峰岭夹峙,长江受其拘束而河床狭窄,激流奔腾,间布险滩,舟船航行屡有败毁之灾,两岸道路亦崎岖难行。

郦道元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而夷陵之东,过荆门、虎牙两山,江面豁然宽广,水流减缓,船只行驶较为安全;陆路也进入地势开阔的平川,车马奔驰即抵达著名都市江陵。

夷陵因为处在鄂西山地峡谷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段,故而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如胡三省所云:

“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故以为吴之关限。”

如前所述,由于地形和水文条件的限制,蜀地军队沿三峡东行,不论是乘舟浮流还是步骑行走,都会受到峡江航道与沿岸山路的拘束,只能列为纵队依次前进,大规模的兵力无法展开,因此在峡口实施阻击可以削弱敌军的进攻力量。

如陆机《辨亡论》所言:

“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厄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

刘备征吴兵出三峡,就是在夷陵地区受到陆逊的阻挡,大量部队迟滞在峡内。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由于兵力无法集中到前线与吴军交战,处于被动的局势,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一举击溃。《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曰:

“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夷陵之北接境于汉朝南郡属县临沮(治今湖北南漳县东南城关镇),即荆山附近的沮水、漳水流域。《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曰:“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其北方有路通往襄樊。“借荆州”后该地归属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擒杀关羽、重夺荆州,随后收缩北部防线至江陵郊野,沮、漳流域沦为魏国襄阳郡领土。故猇亭之战后,被困在江北夷陵的蜀将黄权领兵投降曹魏,即沿此途径行进,后经襄阳到达魏荆州都督夏侯尚的治所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再北赴洛阳朝见曹丕。

嘉平三年()魏将王基率众袭击夷陵,泰始八年()杨肇挥师救援叛吴降晋的西陵守将步阐,也都是经由此道。另外,自夷陵溯江至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再沿香溪河北上,可以抵达房陵(今湖北房县)。刘备夺取汉中后,即令驻守夷陵的宜都太守孟达自秭归北攻房陵,并在上庸(治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与刘封会师。孟达降魏后,曹丕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即位于吴国夷陵所在宜都郡的北境。

刘晔曾云:

“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胡三省注此语曰:“蜀之汉中,吴之宜都,皆与新城接连。”

因此,夷陵是在西、北方向两面临敌,承受着沉重的军事压力。如陆抗所言:“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在夷陵江南对岸的佷山(今湖北长阳县西)、夷道(今湖北宜都市)两县,均有道路向南通往湘西的武陵郡。黄初三年()二月,刘备率兵自秭归出峡到达夷道猇亭,“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就是经此路南下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共同击吴。

综上所述,夷陵西入三峡,北上临沮,东抵江陵,南到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属于水旱道路四通的转运枢纽,控制它可以阻断敌兵几个方向的去路。

三、岭谷交错的设防要戍

夷陵所在的蜀、吴宜都郡位处鄂西山地的东段,其西、北、南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刘备东征时,

“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领,军于夷道猇亭。”陆逊依据山险进行坚守,使蜀军顿足不前。他曾向麾下诸将解释用兵方略曰:“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景元二年(),曹魏命令荆州驻军南伐,“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使(胡)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承书夙发。”王基向朝廷上书反对此次行动,认为敌情未明,季节不适,而且夷陵以北地形复杂,大军难以展开进攻。

“夷陵东道,当由车御,至赤岸乃得渡沮,西道当出箭溪口,乃趣平土,皆山险狭,竹木丛蔚,卒有要害,弩马不陈。今者筋角弩弱,水潦方降,废盛农之务,徼难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

执政的司马昭接受了他的意见,取消了这次行动。夷陵之东数十里,有荆门山、虎牙山隔岸相对,形成天然屏障。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东汉建武九年(33),割据四川的公孙述遣将任满、田戎等占据夷陵,“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欑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东汉军队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两年以后,岑彭使用火攻战术,“因飞炬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烧。”才胜利收复了这一险要地段。

古代以江陵为中心的“荆襄”、“荆楚”地区,“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其北、东、南三面为汉水、长江环绕,西边有大巴山、荆山、巫山阻隔,在军事防御上自成一个由天然工事拱卫的地理单元。这一地区的周边要戍,“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

而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并非大患。夷陵扼守其西方通道,不仅是水旱道路辐辏之处,周围的险峻地形也有利于设防拒敌,这便是它在汉末三国时期成为军事重镇的主要缘故。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三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