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自“脱贫攻坚·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大量扶贫一线党员干部的热心投稿,文字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我们将陆续择优刊载。

云雾土家族乡屏峰石林

这是一篇老扶贫干部与奉节“猫儿梁”之间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讲述与“猫儿梁”四次“邂逅”的故事,反映了自己扶贫工作的心路历程。

如今,作者虽已年近花甲,但在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真挚感情,牵挂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

年8月19日,我受奉节县文化委邀请,前往云雾土家族乡参加县宗教侨务办公室、县文化委、县旅游局主办,云雾、太和、龙桥、长安四个土家族乡承办的“喜迎十九大?诗词进万家”—奉节屋脊诗词诵读大赛活动,担任评委。又见“奉节屋脊”四个大字,倍感亲切与自豪。因为当年推介这个名字,曾有我的不懈努力,也伴随着我大半生为之奋斗的扶贫事业。

“奉节屋脊”的由来

为做好高、边、远、穷的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年9月25日,时任奉节县扶贫办主任的我,分别安排两个调研组深入云雾、长安等乡镇开展专题调研。

我带一个调研组走云雾线,从云雾乡政府出发,沿红椿坝—三岔溪—草坪—黄柏坝—猫儿梁线路,穿山林、过溪水、跨崖壁,29公里路耗时5个小时,登上了海拔米的山峰—猫儿梁,他是重庆市的六个最高的山峰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气候恶劣,道路难行,信息闭塞,听说就是当地人也很少上到山顶。

首次猫儿梁之行,我们走访了住在山脚下黄柏坝的彭顺尧,住在草坪的简述尧、蔡景才等9户贫困户,看到了“茅草屋上长茅草”“茅草屋上长大树”的居住环境。这里出行之难,难于上青天。大人到场镇上购物,小孩上学读书,到最近的地方也要走20多公里山路。

一峰未平一峰起,云腾虎跃入云里。山连着山,他们恨山、骂山,同时又爱山、赞山,离不开山。“禾黍高低乱石间,高低收成不一般,高处要晴低要雨,天到山中做天难”。十里不同天,高要晴天低要雨。曾经“以粮为纲。”但,“四月雪,九月霜,六月北风穿心凉”。长的包谷杆杆不比筷子粗,结的颗颗不够野鸡啄,一人一餐饭要吃半亩地的粮!有首打油诗更是形象地描述了这里的生活状况:养儿不用教,猫儿梁上走一遭,住的茅草棚,吃的包谷饭,穿的补疤衣,睡的棉絮坨,用的分子钱,小孩难上学。

为此,我们将这些生产生活窘境用相机和摄相机真实地拍摄了50多幅鲜为人知的影视资料。

我边走边调研,思索着如何才能让这里的人改变世代居住的生存环境,且不破坏绿水青山呢?整村、整社实行易地搬迁,或自愿分散安置是最好的办法。当时住在“天坑里的特困村”长安土家族乡岩下村、住在“老鸦洞”的平安乡晏坪村5社,全部实现易地搬迁,效果显著。

回到县城后,我们加班加点,想赶在国庆节前办一块“云雾土家族乡红椿村贫困之行”的宣传专栏。就专栏名字大家进行了激烈讨论,猫儿梁这个名字太普通,奉节最高峰、奉节猫儿梁、奉节大山顶等等又太俗气。忽然,我联想到“世界屋脊”一词,就叫“奉节屋脊”吧,响亮、好听又好记,一听就知道是奉节县的最高峰。在我的提议下,《奉节屋脊“猫儿梁”贫困现状掠影》在县电影院宣传橱窗展出,很多干部群众争先恐后驻足观看,引起了热议,“奉节屋脊”一时传遍大街小巷。更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橱展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高度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