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们最担心的几个事儿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pinglun/53177.html 凤姐的励志故事 你真的读懂了? 关于凤姐,人们最熟知的要数她的“奇葩征婚”了。 “罗玉凤在上海街头发传单征婚”的视频被人上传到网上后,立马引发了荧屏大轰动。 网友纷纷表示,她的征婚条件也太雷人了,在她的征婚条件中含有“男友必须清华北大经济学硕士毕业生、东部户籍、有国际视野但不长期在国外居住、过往女友无堕胎史、国家单位不予考虑”等严苛条件。 从此,凤姐成为了网络知名人士,算是网络红人鼻祖级别人物。 彼时的她虽然出名,却成为了人们嘲讽的反面人物形象。 她在网民的嘲笑、被骂、丑化、被黑中苟延残喘┅┅有人竟拿她的照片辟邪。 有媒体故意拿她视频炒作挣钱。 有的甚至在她演出时,故意朝她头扔鸡蛋,好让她下不了台。 还有直接当面骂她:“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开出这样的条件,简直不自量力,还好意思出来作妖?” 她的这种征婚形式,显然以失败告终。 她在采访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样方式征婚其实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之所以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主要和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 罗玉凤出生于重庆綦江县赶水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她7岁时,父母离异,家里非常困难,一家五口人只有7厘地。 她小时候大都跟随母亲在继父家生活,一直倍受歧视,也因此对父母感情淡薄。 罗玉凤没有读高中,在当地师范学校获得中师文凭,后来去重庆教育学院读完了大专。毕业后在重庆奉节黄泗小学做了两年教师,可她的教学事业并不是很顺。对她而言,留在家乡生活也不是她所希望的。 不甘贫穷的凤姐,立志有朝一日改变自己的底层生活现状。即便母亲一再让她认命,但她骨子里还是不信“自己命苦”这个邪。 她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默默无闻生存在贫困的小山沟里和父母一样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也不甘心因为自己出身贫困,个子矮小,外貌不美,或是女性而被人歧视┅┅ 在凤姐眼里,这样的自己形同一只渺小的蚂蚁,苟且于世间,无人问津。 在她观念里,像她一样的底层阶级,从出生到生活甚至去世,依然卑微到被人踩,沉默到很角落,用“可有可无”形容,再也合适不过了。 多舛的命运让她一度苦闷,意难平对她而言毫无作用,只能想法用行动去改变。正如古代诗人鲍照写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童年经历让她脑海中一直存在各种“囧”——为底层阶级不平的呐喊,为女性受歧视的不平,对自己外貌受嘲笑的无奈。她苦苦挣扎在社会中,一心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想去挑战阶级固化的现实。 面对不平和委屈,她大声诉说: “我并不是大家所说的什么自恋狂、神经病。我就是不服气这个社会的不平现象,我这么做更是为了挑战人们的歧视思想。当然我也知道,越是草根,人生的道路上越是布满了陷阱……” 刚强的凤姐不对命运妥协,毅然放弃了家乡的教书工作,只身一人背起行囊,来到了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上海。 可是,在上海,骨感的现实让她又一次备受打击。 她在超市做过收银员,做过修脚工,可微薄收入不足以支付高额费用,她依旧苟且地像牲口一样生存着,依旧没钱、没房、没男友,而且受尽了人情冷漠和各种歧视。 弱小的女子在繁华的大上海留下了些许无助的辛酸印记,可日子过得怎么样,只有自己清楚。 她虽然一直没停止过奋斗,但在上海,她仍然属于那个卑微在泥土里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正如她自己说过的:没人会记得曾经在上海街头无助哭泣的罗玉凤。 富豪李嘉诚也曾说过,人有多大成功,就要承受多大压力。要想过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就要付出别人不能付出的代价。闯过去了,你就是赢家。 凤姐擦干眼泪,暗示自己决不能退缩,哪怕天让人无路可走,也要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于是,她大胆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负重前行,即便一路荆棘密布。但她相信,通过自己后天努力,总有一天,人的命运会发生大改变。 罗玉凤在后来的自我介绍中表现得特别“自信”,她甚至狂傲扬言说自己9岁博览群书,其智商上下三百年无人可比等。 她的自我评价公开后又一次引起了舆论大哗,这些评价语也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网红凤姐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出了名的笑话,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新闻。 她为了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存在感,认同感,在多次失败后又一次爆发了——既然中国不适合自己,那她要出去闯一闯,于是她把新的目标锁定为美国。 在年,她终于如愿以偿,用在国内挣的钱买了去美国的机票,来到了另一个国度。 她在采访中说过,自己来美国是因为在中国实在难以混下去,中国是人情社会,自己不适合和人交往,而美国是商业帝国,自己喜欢商业。 还说自己来到美国,是冲着自由女神像的,还梦想着自己在华尔街做金融家。 凤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地方,她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低微,让世人看看凭借努力也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顽强的她将过往的所有委屈和伤痛都抛在脑后,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尽情前进。 凤姐在美国接受采访中说过,在美国,自己虽然还是“底层阶级”,虽然人们还在看她的笑话。 但如今的自己内心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很多当地人经常拿自己奋斗的例子作为榜样激励民众,没有因为出身农村等问题受到歧视。 她在美国工作几年后,感觉在美甲行业终究不是长法,一定要继续改变自己出身底层的现状。 从此,在内心满足的基础上,她又奋起直追,空闲时间学习英语,连坐车时间也在看书,还打算报语言学校,在巩固好本领后杀进上层社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她,凭借多年的不服输精神和不懈努力,终于拿到了绿卡,嫁到美国,定居美国,成为了投资人,成为了凤凰新闻著名编者。 经历10年,凤姐终于找到了自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光鲜背后,她受尽磨难,受尽屈辱,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 附:《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全文: “你要认命、这就是你的命。”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脑子里总是想起我妈当年的这句话,她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叫我认命,现在想想其实也是为我好,虽然我妈不晓得“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这句话,但是生活的艰辛早就让她懂得这个道理。她让我认命,其实也是为我好。 从小,她对我确实也没什么期待,小的时候她只是希望我带好妹妹;长大一点,她只是希望我不要让家里为难,不要读高中去读师范;我能做一个乡村教师,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的工资,能寄点钱回家已经是满足了她对我所有的期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能理解我为什么选择从奉节那所小学辞职去上海打工,更不能理解之后发生的事情,“她之前没有受过啥刺激,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妈当时是这么对记者说的。 其实我没有受什么刺激。 家里很穷,日子很苦,一家五口人只有7厘地,我恨过老天爷为什么让我家这么穷,但我从来没有怨过我妈,我继父没本事,相反,我很感激他们,即使这么困难,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我读书,还记得我读綦师时,继父在綦江水泥厂上班。我每个月都会去他那里拿元生活费,有一天我去找他,人家说你爸爸在里面倒铲煤。我进去看到爸爸了,他穿得很脏,推着个车,里面装满了渣滓,水泥厂空气很浑,噪音很大,爸爸出来给我拿生活费。这个场景时常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梦境里。 别人说如果一个人开始频繁的懊恼过去做的决定,开始想“如果当时我……那么现在也许……”就说明这个人开始老了;我发现我现在开始老了,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当时我不离开学校,我今天会怎么样;看到我当年那些教院的同学都变成晒儿党的时候,我也确实对当初的决定有过后悔。有时候一想到自己漂洋过海的到美国,这么久了,还是一个人,我也会情绪低落,也会很烦躁,甚至也会后悔,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真的因为是受了什么刺激。 可是每当我把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掰开了,揉碎了来想,我的那些决定真的不是因为我受过什么刺激,我只是不认命。 对,只是不愿意认命。 我从小生活的洋渡村,一墙之隔就是重庆钢铁公司綦江铁矿。国企职工子弟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与农村人完全不同,处处透着精致;和他们相比,我们这些洋渡村的人处处土里土气的,重钢的子弟们用“农村娃儿”来表达对我们的轻蔑;虽然他们看不起我们,但是我们,至少是我,却很想成为他们,因为当时的我认为工人子弟长得就是比农村孩子漂亮,学习成绩比农村孩子好,家庭条件就是比农村孩子要富裕(只有这条,小时候的我猜对了。)只是我家很穷,没有办法给我买漂亮衣服,漂亮的文具,我只能认为如果我学习成绩好,爱读书,也许他们就会接纳我,我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后来的事实教育了我,我还是太天真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到强烈的挫败感,那时我还只是一个中学生。 我读教院的时候,很幸运的结识了互联网,也学会了写诗,开始知道海子、顾诚、博尔赫斯,那个时候我很少和同学交往,主要是和论坛的诗友们交流,现代诗不仅是一场朦胧的美梦,也让我做了一场“我成了他们”的美梦;有一次重庆的诗友聚会,我也去参加,诗友们请我吃了顿肯德基,吃到一半的时候,诗友们告诉我,这顿她们请客,她们还有事,先走了。 “梦幻(我当时的笔名),你慢慢吃哈,我们先走了。” 我要说,那些诗友是好人,她们看出了我的窘困(那时我在教院勤工俭学,一个月能挣)没有让我AA,我为了这次聚会带了块钱;只是现实又一次告诉了我,会写诗并不意味着“我能成为他们”,当然也不意味着我就有男朋友。这种强烈的挫败感一直伴随着我到奉节的学校工作。因受这件事的刺激,那个时候的我还小小的愤青了一下,曾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体面的城里人。 奉节的学校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是,那个地方经济很差,辣条都能上桌当一个菜,但是比起我家来说,其实也并没有差到哪里去。工资收入其实还算可以,我只是不甘心想一辈子就这样,我只是很想成为“他们”。(“罗玉凤的妈妈正在一个破旧的小窝棚内煮饭。屋内昏暗无光。灶是用泥土和砖垒起来的,一口大铁锅里装满猪食,另一边架着的一只锑锅,煮着清水白菜,没有丁点油水。灶面上卧着一只肮脏的老猫……”这是后来我征婚后记者到我家采访时的素描,大家感受一下。) 最后,我做出了辞职去上海的决定,为什么选择上海?只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都认为我就这样了,那我就到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去,让你们承认我也可以成为你们。”这就是我当时很中二的想法。 到了上海后,现实第N次教育了我,不是到了上海,就能成为一个体面的城里人,恰好相反,到了上海,才发现以我的学历,我的条件,我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在上海务工的,还是土里土气的“农村娃儿”,我从来没有像在上海那几年那么沮丧,生平第一次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是不是该认命了?幸好,我内心那股强烈的欲望抵消了我的沮丧,甚至更加激发了我的斗志。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征婚了,一夜之间,我爆红了。 虽然那个时候网上骂声一片,但是其实我的内心深处是窃喜的,因为我终于有一样东西是很多城里人没有的了,拥有了这样东西的我好像就可以以此得到他们的承认,并且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但是内心的这种窃喜,很快就变成了巨大的失望和屈辱,当时的我竟然被我母校(教院)保安给赶出了学校,而且是很不耐烦的赶走了,看他的样子,好像是赶走了什么令人不愉快的生物。 而且那个时候家里人对我的所作所为也很不理解,我妈以为我受了什么刺激,我的亲人甚至在QQ上把我拉黑了,我走在路上都会有人来骂我,我出席活动会有人冲我丢鸡蛋……这真是属于我的梦醒时分。 我要去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我要去美国!如果我在美国证明了我自己,那就证明是不接纳我的你们错了!很多人一直在追问我为什么要去美国,这就是原因。 当然,美国并不是天堂,我才到纽约的时候住地下室,还没有暖气,窗户外的地沿一直是湿的,比水平面的温度还低好几度,冬天的时候差点没把我冻死,出去找工作的时候还被华人同胞嘲笑,在华人开的美甲店里被老板骂等等,正如国内媒体所说那样,我在美国也是属于“社会底层”。 虽然在美国的日子很艰辛,很累,但我觉得我到美国这个决定做得没错,我在国内的时候被母校的保安赶出校门,但是我到了美国后,母校的校长在毕业讲话时拿我做例子鼓励学弟学妹们,有媒体找我开专栏,很多名人开始认可我,比如著名矮大紧高晓松,又比如很多人认为我的文章写的比王石(微博)他媳妇田朴珺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现代诗写的还行…我还是那个我,我也不是到了美国才开始学写诗学写文章的,唯一改变的是只是舞台。 可这还不够,还差一点点,我才能真正成为“他们”,不再是“农村娃儿”,差的这一点点就是绿卡。 我想拿到这张绿卡,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不能告人的原因,只是从我到上海开始,我一直在和某种隐秘的,难以形容的,无可名状的规则较劲,这个过程已经小十年了,我的青春,我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在里面了,这张绿卡,是对我这十年的交代,就像是我的大学毕业证。 我只是想拿到这张绿卡,然后告诉所有人:只要不认命,没有飞不上枝头赛凤凰的麻雀,哪怕最开始低贱到尘埃里。 求祝福,求鼓励。 往期回顾:不满你说:中国根本的问题是大家心知肚明而不敢说 金正恩瑞士留学时期视频曝光 男女车震遭抢劫!可能是我见过尺度最大的新闻 感谢历史记录下了这一幕 朝鲜女孩偷渡来中国:看见满地土豆落泪,头一个月拼命吃食物 百年前的中国身影……让人忍不住一声长叹!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孔乙己 人吃了一块核废料后…… 瞅瞅人德国的农民小姐姐 脱北者张进成,他的诗字字催泪、句句锥心 湘西土匪血战朝鲜 文革时的乡村告密往事 她是行走的春药,男人们为她中毒!50张照片揭露秘密情史! 觉醒与孤独——献给那些不合群的思想者们! 深度好文:人民为什么害怕“国营定点粮店”卷土重来? 看完这组照片,你会说无数个"卧槽!" 实拍广洲街头黑人的一流泡妞技术 我被林家“选妃”(上) 我被林家“选妃”(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