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奉节儿歌

王家金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儿童歌谣。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特点是用词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短小活泼,适应儿童心理,能为儿童所接受、传唱。

奉节的儿歌很具有时代特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刚从旧中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儿童们做游戏时,拉成一长排。第一个领头的孩子一旋转,后面的孩子跟着转,最后裹成一大团。一边转,一边口里有节奏地念:

“稿帘子,裹红花哟,红花白花到哪家哟”。

这首儿歌比喻贴切形象。一排孩子裹成一团,就像稿帘子一样。稿帘子是穷人家的用物,当然这群孩子一定是穷人家的,歌中的“花”是指女孩子。红花——漂亮的女孩;白花——一般的女孩。“红花白花到哪家”是说,今天一起同我们做游戏的女孩,将来的命运如何,将来会花落谁家?

“大人望种田,细娃儿望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好玩的了,当年过年,家家离不得一样菜,那就是胡萝卜。胡萝卜,红彤彤的,很有喜庆色彩。就连婚宴喜庆都少不了它。因此就有了“离了胡萝卜斟不成酒”的说法。快过年了,红红的胡萝卜也把市场点缀得格外红火。于是儿童们用儿歌的节奏唱到

“胡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胖子胖,打麻将。

该(欠)我的钱,不还账。

捉到胖子打十棒!”

这首儿歌很有趣,一个打麻将赌博赖帐的胖子形象,活灵活现,贬斥之意,不言而喻。

“诳诳客,诳二百,

诳一千,又一千,

我划龙船你坐监!”

这首儿歌对于一个诈骗犯罪者作了有力的鞭挞!这个诈骗犯开头诈骗的数目还不大——二百。可后来“诳一千、又一千,”数目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最后终于被绳之以法——进监狱了!有趣的是结尾,用了鲜明的对比:“你坐监”是你恶贯满盈,罪有应得!“我划龙船”是我一名遵纪守法者在尽情的享受着生活,愉快地度过节日!“我”的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你”的下场也是对世人的警示。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巴篓。

一提提到南门口,打开南门摘石榴。

石榴树上一杯油,大姐二姐梳光头。

大姐梳的盘龙髻,二姐梳的扎花头。

三姐不会梳,梳个鸡屎疙瘩滚绣球。”

这一首儿歌语句富于变化,朗朗上口,褒大姐,贬三姐,褒贬分明。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花剪儿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

毛铁打到二斤半,婆娘娃娃都来看。

叫你躲,你不躲,把你衣兜儿烧哒莫怪我!”

打铁,红红的铁花四溅。婆娘娃娃们好奇地围着观看。打铁匠叫他们躲开,不然要烧衣兜儿。儿歌中的几名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其语言句式富于变化。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篾匠,

嫂嫂起来蒸糯米。糯米蒸得喷喷香,

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接到屋,

糯米还没熟。娃儿娃儿你莫哭,

老子明年栽糯谷。糯谷不发蔸,捉到老汉儿胡子揪!”

这首儿歌中,哥哥嫂嫂是勤劳的;月亮还没落山就起床学蔑匠,蒸糯米了。不懂事的小叔子闻到了蒸得喷喷香的糯米,哭着闹着要吃,可是嫂子不给。或许是糯米还没熟,或许是吃了就不够了。公公在一旁拉住小儿子。哄他说,明年自己栽糯谷,让他吃个够。如果做不到,就让你揪老汉儿的胡子。

哥嫂的勤劳,小叔子的天真可爱以及公公哄儿爱儿之情跃然眼前。儿歌语言富于变化。

“足拜(瘸)子足拜(瘸),跳上街,讨碗米,喂奶奶。

奶奶喂不活,打断你的狗脚脚!”

这首儿歌,是讲一名足拜(瘸)脚少年,家庭贫困,还要上街讨饭养活奶奶。可是你不要因为行走不方便就偷懒哟,养不活奶奶是要挨打的。

“癞子癞,偷韭菜,偷到半夜不回来。

妈妈烧敬茶,爹爹敬菩萨,

保佑癞儿长头发。

长一根,掉一根,还是他妈个电棒灯!”

这首儿歌中癞子既丑又偷,令人厌恶。好心又信迷信的爹妈,求菩萨保佑癞儿长头发。由于癞儿行为不端,菩萨也不保佑他。最后一句的贬斥、厌恶之情明朗,语言直率通俗。

“走上街,走下街,走到王婆婆青石街。

王婆婆!哪一个?张清佐,请到屋。

一不吃(吸)你烟,二不喝你茶,

把你梅花狗儿拼一个!”

上面这首儿歌第一段如上念完,王婆婆答道:还没生哟。随后又将儿歌从头念一遍,末了王婆婆答道:还没满月哟。如此周而复始。王婆婆用各种理由回绝,要狗者直到最后要到为止。这首儿歌中,王婆婆的善于养狗以及委婉谢绝很有特色。

“乡里妹儿,下城来,

黄泥巴裹脚大花鞋。

又吃(吸)烟,又打牌,

这个生意划不来!”

这首儿歌把一名自以为打扮入时(黄泥巴裹脚大花鞋)的乡里妹儿刻画得活灵活现。她进了城,不学好,却染上了吃(吸)烟、打牌的恶习,这不是在走背时路吗?真是“这个生意划不来”!

许多儿歌还同运动、游戏联系在一起,边动边唱。

“晕晕儿晕晕儿你莫跶,

我给你倒杯茶。”

儿童闭上双眼,双手平展伸开,自己边旋转边念上面儿歌,直到自己觉得不行了才停止。此儿歌把晕晕儿拟人化,用给它“倒杯茶”笼络它,一语道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下面这个游戏是一排孩子,后者纷纷双手牵着前者的后衣衫。为首的孩子伸展双手作阻拦状。与他们对立的一个孩子,赤手空拳,作要抓人状。游戏开始,他高声叫道:“我要吃龙头”。孩子们为首者答:“龙头有角”。对方又叫道:“我要吃龙中”。为首者答:“龙中有刺”。对方又叫到:“我要吃龙尾”。为首者答:“乌龙下水”。答完,一排孩子牵衣随龙头摆动。对立方的孩子伺机抓人,直到抓到为止。

这个集体游戏需要整体配合,玩起来既热闹又紧张。儿歌歌词简洁朴素,比喻形象贴切,很适宜儿童玩耍。

注:

稿帘子:用干枯的稻草编成的垫子,用来铺床或为农作物保暖用。

诳诳客:骗人钱财的骗子。诳,方言读guàng

拼:方言,讨要的意思。

奉节民俗之一

儿童歌谣、游戏、咒语

李君鉴董鹏辉

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的文化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社会心理和传统意识,有着共同的习俗惯制。如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序例》中所说:“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风俗本身就是千百年来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头饰、服饰、联姻形式等都有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民俗、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叫民俗学。中国的风俗文化最早可上溯到上古,商周甲骨文、金石文时代。最早分区域记述地理状况与风土人情的著作。当推《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当代民俗学者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物产研究,将我国分为七个风俗文化圈。我们所处的“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被认为因险峻的山水使人灵活,多玄想,出现尚虚无的老子、庄子、屈原等。

就“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看,长江上、中、下流域风俗不同;就老四川观念看,成都与重庆不同;就现在重庆直辖市看,重庆市的风俗不能代表奉节县的风俗。常言到:十里不同风(由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尚),五里不同俗(由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俗)。这在我们山区尤其如此。古代,由于交通条件十分落后,隔着长江天堑,同一个县,南北两岸的风俗就有很大的差异,到今天,这一点仍然可以看出。

儿童歌谣,儿童咒语是民俗文化之一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自刘半农发起开始。从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校长启示》,北大歌谣征集处成立了。《北京大学日刊》开辟“歌谣选”专栏,每天选刊一首,并加注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民间儿童歌谣虽然是俚俗之调,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篇幅短小,节奏明快。歌词朴实无华,天真诙谐,富有情趣。奉节不同时期的儿童歌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心理的习俗事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水平,文化生活水平。

笔者出生的年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承上启下的年代,旧的时代流传下来的儿歌学了一些,新中国成立之后编的儿歌也会唱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后辈玩的游戏多少也知道一点。今日收集当年所唱歌谣,就是为了记下历史的片断,为民俗研究者提供历史素材。虽然这些歌谣、游戏、咒语已日渐成为历史的陈迹,现在的小朋友根本没有听说过,但若在偏远的乡村听到,或在旧日的电影中采用,对怀旧的人,定会倍感亲切,达到一些预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儿歌游戏

奉节儿歌以说唱形式进行,大多与游戏相伴随。大孩子和幼儿的儿歌和游戏有所不同,根据时代的先后,记录如下:

大孩子的歌谣、游戏

一、班竹桠

“班竹桠,苦竹桠,对门适户打亲家。亲家儿子会跑马,亲家女子会绣花。大姐绣的灵芝草,二姐绣的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绣,架起车子纺棉花。一天纺它12斤,拿给哥哥做手巾。一天纺它12条,拿给哥哥接嫂嫂。天不平,地不平,嫁到高山苦竹林。要柴烧,柴又高;要水吃,水又深,打湿衣服不打紧,打湿我花鞋万千针。”

这首儿歌反映了一个勤劳能干的乡下女子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儿歌里面虽然没有一句说到媒人的话,但女子对媒人的抱怨是可意会的。就是媒人“对门适户”的话害了她。儿歌以“班竹桠,苦竹桠”起兴,叹息自己的命运苦。

二、灯盏窝

“灯盏窝,灯盏窝,婆婆骂我黑蛮婆儿。我不是背来的,我不是抱来的,我是花花儿轿子抬来的。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关帝庙,扯红旗,放大炮,呖呖啦啦莲花闹,你看姑娘热闹不热闹。”

这首儿歌铺陈一个乡下女子结婚时的热闹景象,以此来表明身份:我是明媒正娶的,不是童养媳。曲折控诉、反抗婆婆对媳妇的压迫。

三、大河涨水小河浑

“大河涨水小河浑,重庆小伙(儿)来接亲。妈妈哭的命肝(儿)心,哥哥哭的亲姊妹(儿),嫂嫂哭的陈妖精。”

这首儿歌反映了奉节女子出嫁时“哭嫁”的习俗。寥寥几句,把一个女子出嫁时,妈妈、哥哥、嫂嫂不同的感情、表情活画出来。

四、点点豆豆

“点点豆豆儿,衙门喊走。翻墙倒瓦,扪倒就剐。”

一群小朋友都把食指放在某一个小朋友的手掌心里指点,边点边唱,唱完就跑。出手掌心的那个小朋友来抓,抓住就往地上按。这是古代衙役办案遗风的流传。

五、打荆板,过银桥

“打荆板,过银桥,花花老爷占银桥。这一天,那一天,背个猴儿上高山。高山有个擂打鼓,鼓鼓(儿)老汉二百五。问你大老爷饶不饶?

众答:不饶!

问你二老爷饶不饶?

众答:不饶!”

一个小朋友唱,一伙小朋友答,随“不饶!”即掀翻唱的那个小朋友,打他的屁股。这首儿歌是旧时代官老爷开堂审案影响的反映,但“大老爷”,“二老爷”变成子大多数人,不是过去一人当“老爷”,骑在众人头上了。

六、黄鳝死哒一根柴

“黄鳝死哒一根柴,螃海背鼓上门来。虾子披麻来戴孝,螺蛳哭得嘴歪歪,鲢巴螂瘪嘴瘪嘴哭起来。”

七、花生壳壳儿装

“花生壳壳儿装喔,高梁梗梗儿抬,你也舍得死喔,我也舍得埋。”

这两首儿歌表现了老百姓对死亡的乐观态度,把悲伤的事情用幽默的儿歌形式轻松地表达出来。不懂事的儿童在别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么一唱,提醒丧家人生也就这么一会事,很快就会冲淡丧事的悲伤气氛。

八、栳(扛)红旗

“我第一,栳(lǎo)红旗;我第二,有干劲;我第三,我和姐姐爬上山;我第四,不怕困难试一试;我第五,又划龙船又打鼓;我第六,一碗包子一碗肉(rú);我第七,(第)七个娃儿坐上席;我第八,(第)八个娃儿骑宝塔;我第九,九道拐;我第十,十字街,碰到个老汉卖白菜。我要买,他不卖,做你妈个鸡屎怪。”

一群孩子一边唱一边在街上快走,看谁走在前头。明显的,走在前面的得到褒词。走在后面的连“白菜”都得不到一棵。文词虽然不雅,但对鼓励儿童上进,争第一有好处。

九、讽刺算命子儿歌

“一算天上有月亮,二算海里有龙王,三算城隍庙里有小鬼,四算关帝庙里有周仓,五算胡子长在嘴巴上,六算眉毛长不长,七算磬槌放在神龛上,八算灶屋里头有水缸,九算女娃子长大变婆娘,十算儿(男)娃子长大当新郎。”

一连串的空话,讽刺算命先生所谓算命全是瞎说。

十、讽刺夹舌子(大舌头)儿歌

“敦桂(儿)敦桂(儿),走到城门洞(儿),碰到一串黄骨头儿(鱼名),一称有二(é)斤二(é)两二(é)。”

过去,新生儿出身时,不大注意绊舌子现象,大舌头的人多。遇见大舌头,说不清楚“二”时,调皮的小朋友就会撵着其唱上面这首儿歌。

十一、死人子怕移

“死人子怕移(一),夹舌子怕二,夜蚊子怕扇(三),有钱人怕事(四),大姑娘怕侮(五),卖肉的怕绿(六),牲口怕骑(七),娃儿怕爸(八),老壳(头)怕揪(九),江山怕失(十)。”

这是一首从朱家坝收集来的儿歌。一伙孩子在街上边走边唱,用谐音的方式倒出了很多事物的本质。

十二、走上街、走下街

众:走上街,走下街,走到王婆婆青石街。

“王婆婆?”

答:“啥一个,”张(落)请座。(动作:往下蹲一下,做拉板凳的动作。)

众:“一不吃你烟,二不喝你茶,把你梅花狗儿拼(要)一个。”

答:“还没睁眼睛啰。”

众:(走一圈后,又转来重复上面所唱内容。)

答:“还没满月啰,”

后面再答:“还没满双月啰!”;

“还在喝稀饭啰!”(反正不给狗儿。)

这首儿歌,民间礼仪跃然眼前。儿童喊,婆婆答。儿童进屋子,婆婆张罗茶水,儿童有礼貌的谢绝。儿童请求讨要一个梅花狗,婆婆婉转的拒绝……。这对教育儿童从小有礼貌,说话客气,待人接物懂礼仪有好处。后来奉节川剧《李亚仙》曾用“莲花落”唱腔唱过这段儿歌。李亚仙的丈夫——“穷叫花子”唱的,非常好地烘托了气氛。

十三、扯红、卖红

(动作有如“老鹰叼鸡”游戏,一队人一个牵一个的后衣衫,随领头的左右摆动。)

队伍前的人唱:“扯红扯红卖红,芝麻田的老红。扯布?”

领头的答:“没带尺子!”

队伍前的人又重复唱前面的歌谣。

领头的答:“没带剪子!”

队伍前的人再重复唱前面的歌谣。

领头的答:“扯几尺?”

队伍前的人答:“扯三尺!”(众人随领头人大幅

度摆动,躲闪,不让队伍前的那个人把队伍中处于三分之一处的人捉到。答“三尺”,是因为处于三分之一处的人最不好捉。)

这首儿歌动作性强,长长的队伍就是形象的一匹布。“芝麻田”是奉节公平的一个老场镇,织家机布的时代,那里的染坊很出名,染料很真开,纯正,所以唱“芝麻田的老红”。

十四、老表

“老表、老表、背脊上背把稻谷草,风一吹,火一漂(烧),漂到一个糊(烧焦)老表。”

讽刺旧时代亲戚多,走到那里都是“老表”——沾点血亲关系的亲戚。

十五、舅舅舅母

“舅舅、舅舅,请到茅室(厕所)后头,一碗猪屎,一碗牛屎,涨得你屁长屁流。”

“打粑粑,接家家(外婆);打豆腐,接舅母,

舅母吃哒烂屁股。”

这些儿歌十分不文雅,是厌恶“舅舅、舅母”多,还是缺吃少穿,怕亲戚来走人户?奉节这个地方,好把“老表、舅舅、舅母”等称呼当作开玩笑的对象,拿来乱说。

十六、扯锯、拉锯

“扯锯、拉锯,家家(外婆)门口有本戏,没得好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

两个小孩用封闭的绳圈打个活结,(象“翻叉”游戏的一种样式),各扯住绳子一端,双手一前一后扯动,边扯边唱。

十七、猫捉老鼠

“一蒙猫(儿),二蒙猫(儿),放出去,捉老鼠(儿)。老鼠(儿)没捉到,猫儿‘咪’!‘唆’!”

一人把当“猫”的小孩眼睛蒙住,边唱,其他几个小孩边躲藏起来,待唱玩,随着“唆!”地一声,放“猫儿”出来抓老鼠。这个游戏声情并茂,“猫儿”被蒙住,抓不到老鼠,着急,“咪”地一叫,人即把“猫儿”放出,并唆使它去抓老鼠。表现出儿童的爱憎分明,猫的履行职责。(被抓住的“老鼠”又扮“猫”去抓其他的“老鼠”,如此反复下去,直到游戏结束。)

十八、豆子元元车车

“豆子元元车车,车下河,闻臭脚,臭脚臭,好吃我的麻碗豆。”

许多儿童拉成一个圈,边转边唱。这首儿歌用语形象,特别是“车车”——把滚豆子时,豆子在筛子里做漩涡状转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十九、一根树儿十八桠(女孩踢键子时唱)

“一根树儿十八桠,又结葡萄又结瓜,又结云南金豇豆,又开四川牡丹花。”

“一二,牛眼睛儿”;(用脚踢两个毽子的同时,双手在眼睛上比划,作牛眼睛突出状。)“(三)手板心”;(第三个用手板心打毽子)

“(四)倒拐拐儿”;(用胳膊肘打毽子)

“(五)茉莉花儿”。(跳起来用左脚脚踝在右后

侧踢毽子。俗称“万县毽”)

二十、冰糕(卖冰糕小孩唱)

“冰糕冰糕,三分钱一块,两分钱你莫摸(Iāo)”。

二十一、张打铁、李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花剪儿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铁。毛铁打到二斤半,婆娘(女人)娃儿都来看,叫你躲,你不躲,把你衣襟儿烧哒莫怪我。”

这首儿歌动作性强,歌词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儿童十分喜爱。两人对坐边唱,边左右交叉相互拍打掌心。

二十二、早不忙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一补补到大天亮,还是一个大筐筐(破口很大)。”

该儿歌选择“补裤裆”这一典型形象,讽刺做事没有安排、计划。教育儿童做事要及早安排,临时赶工会慌乱无结果。

二十三、疤子弹棉花

“疤子疤,弹棉花,左一弹,右一弹,弹得疤子不耐烦”。

疤子皮肤瘙痒,还去干刺激皮肤的弹棉花的工作。疤子双手弹棉花,没空抓痒,只好扭动身体止痒,但终久解决不了问题,所以疤子不耐烦。这首儿歌形象地展现了疤子弹棉花的窘态。不可带病上工,这大概是编儿歌者的用意吧。

二十四、瘌毛儿赖

“瘌毛儿赖,爱打牌,半夜三更不回来。鸡子叫,狗儿咬,瘌毛儿癞毛儿回来了。倒杯茶,敬菩萨,保佑瘌毛儿长头发。长又长不多,长只长一撮,虱子栽跟斗,虮子挤热乎。”

表达了儿童对不爱卫生,生疮长癣疥,又耍赖皮的“瘌毛儿”的厌恶。刚解放前,长瘌子的人多,看见长瘌子的人,儿童就会跟在他后面唱。

二十五、钻洞

(两个稍大的儿童手牵手,合成一个圈,然后边唱,边让一队小朋友顺次往里钻。)

“一钻洞,两钻洞,小朋友,进来吧。红花姐,小弟弟、小妹妹进来吧!”

这样反复唱,在唱某一段“进来吧”时,突然把小朋友圈住,若能逃出去,不算输,逃不出去者罚出活动外。

二十六、打豆腐

(两个稍大的儿童手牵手,合成一个圈,进来一个小朋友,随“圈”翻动,转一会儿后,待有点晕头转向时开始。答错了罚出活动外)

问:“哪边高?”(哪半边圈高)

答:“这么高”;

问:“哪边低?”

答:“这儿低;”

问:“哪边挂筲箕?”

答:“这边挂筲箕;”

问:“哪边挂撮箕?”

答:“这边挂撮箕。”

二十七、三匹马

“三匹马儿爬上坡,三匹马儿走下坡,两个同学来打架,老师出来骂一骂,把那一个吓得躲到桌子下。”

这首儿歌动作性强,是教室里下课时玩的手指游戏。双手都作“兰花指”状,左手手心朝上,右手手心向下。右手食指钻进左手合拢的“兰花指”中,伸出来充“老师,”左手小指藏在右手手掌心里,作“桌子下学生”。右手小指与左手食指搭在一起,充作“两个打架的同学”。“兰花指”状的三个指头充作“三匹马”,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鲜明地表现出儿歌的褒贬之意:“三匹马儿爬上坡,三匹马儿走下坡”。不求上进,走下坡的同学爱打架,老师批评他。

二十八、你不要我玩

“你不要我玩,我有人玩,我在河坝里划龙船。捡个螺丝钉,包饺子,气死你这个小老子。”

与小朋友扯皮后,这个儿童自嘲的形象非常鲜明。

二十九、有钱的人大不相同

“有钱的人大不相同,身上穿的灯草绒;脚一踢,高登皮;手一绕,金手表;眼睛一眯,收音机;帽子一揭,看都看不得。”

三十、哪个娃儿你来哟

“哪个娃儿你来哟,穿的小皮鞋哟,擦的雪花膏哟,像个癞壳包喔(癞蛤蟆)。”

上面两首儿歌用语生动、简洁,特别是动词“踢”、“绕”、“眯”几个用得特别生动,抓住了有钱人摆阔的几个特征。听收音机本来可以不眯眼睛,一个“眯”,字把有收音机听的人故意显得如痴如醉的形象活画了出来。两首儿歌意思相同。刚解放,物质缺乏,大多数人都很贫穷,穿得起灯草绒、皮鞋、带得起手表、有收音机听的人,就是儿童眼睛里的有钱人。对“对钱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羡慕也有嫉妒,所以最未一句结语,言下之意:这个有钱人有钱怎么样,还不是个癞子。

三十一、洋娃娃

“洋娃娃儿,坐板凳。板凳一翘,跌(读dá)个青包。医生说,要开刀;妈妈说,懒开刀;爸爸说,不开刀。哎哟哎哟疼死人。”

洋娃娃:指小朋友。

三十二、麻子麻墩墩

“麻子麻墩墩,参加打日本。日本打投降,麻子得表扬。表扬得得多,麻子起窝窝。窝窝起得深,麻子要结婚。结婚结得早,麻子不得了(有问题的意思)。生又生得多,麻子爬上坡。(俗语称养孩子为“拉滩”,所以叫爬上坡。)”

儿童歌谣总是敏锐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与整个时代氛围、语境创新息息相关。麻子、拜子(瘸子)、癞子、疤子、夹舌子等是奉节儿歌主要贬斥的形象,奉节儿歌主要以他们说事。这首儿歌里,唱的还是麻子,但虽然是麻子,只要是干正事是有出息的。儿歌对麻子结婚结得早,生了一串串孩子,生活水平下降,养不起孩子的事也进行了批评。反映了全民参加抗日战争与不重视计划生育,孩子随意生的历史。儿歌用语生动,用麻子笑起来的形象——麻子窝窝更深,表现麻子的高兴、得意之情。

三十三、什么台

“什么台?戏台。什么戏?把戏。什么把?火把。什么火?煤炭火。什么煤?香煤。什么香?桂花香。什么桂?碗柜。什么碗?白瓷碗。什么白?调羹(汤匙)白。什么调?面条。什么面?灰面。什么灰?石灰。什么石?背你妈的万年失。”

两个儿童,一个问,一个答,看谁得到最后一句。

三十四、太阳落过坡

“太阳落过坡,太阳落过河,背时的炊事员还不蒸馒头。馒头蒸得丁点儿大,吃也吃不饱,睡也睡不着,害得我上不成学。”

一听这首儿歌就知道唱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三十五、我有一分钱

“我有一分钱,买把刀,杀死叛徒甫志高。甫志高的血变麻雀,麻雀飞,变乌龟。乌龟爬,变你爸爸。”

看电影《红岩》后编。儿童痛恨叛徒甫志高,用骂别人“叛徒”,来表示他的厌恶,“最恨”。

三十六、抓子

(五颗子,用河边捡的石子或杏仁都可以;两个或三五个女孩子参加都可,边抓石子边唱):

“才来抓一”;(把五颗石子丢在桌上,捡一颗在手上,然后向上抛,抛的同时抓起桌子上的石子,再接住往上抛掉下来的石子,算嬴,这样依次一个一个抓完桌子上的石子。)

“才来抓二”;(一次抓起两颗石子,方法同前。)

“才来抓三”;(一次抓一颗石子,剩下三颗石子一起抓,方法同前。)

“才来坐底(读dú),才来坐下去”;(把手中的五颗石子,从小手指拇处流出三颗,然后用前面的方法抓起来。)

“才来屙一,才来屙二,才来屙三”;(把五颗石子丢在桌上,捡起的一颗石子朝上抛的同时抓起桌上四颗石子,还要从小手指处丢下一颗石子。第二次方法同前,只是丢下二颗石子,第三次丢下三颗石子。)

“才来兴起,才来跳桥”;(五颗石子丢在桌上,拿起一颗石子,剩下的四颗呈“桥”型,中间两颗,两边一边一颗。上抛石子的同时,先抓两边的再抓中间的石子,同时接住了上抛的石子算嬴。)

“才来跳下去,才来筲箕,才来簸米,才来抓起来。”(右手翻转来,手指并拢向上翘,放三颗石子在手背上,摆动让三颗石子摆好。向上抛三颗石了,抓起桌上两颗子后,接住抛出的三颗石子算结束。)

三十七、鼎锅鼎锅盖

“鼎锅鼎锅盖,捉到就莫怪。蓝布白布,一把抓住”

小朋友们围成圈,都把食指顶在一个人的手心下,随着这个人唱完,手心一合拢,就把手挪开。手缩慢了被抓住的算输。

三十八、骑竹马

“胖子胖嘟嘟,骑马到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儿骑白马。”

三十九、是我的兵跟我走

“是我的兵跟到我走,不是我的兵下汉口。”

这首儿歌带有军阀混战时期痕迹。

四十、各回各的家

“各回各的家,豌豆煮得pā(烂),各回各的屋,豌豆煮得熟。”

这样的儿歌好象一些口水话,毫无意义,但它却起到了提醒儿童不要忘了自己的家,玩到一定时候,应该回家这个简单又深奥的道理。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的,有家的安定才有国家的稳定。

四十一、老妈子尖尖脚

“老妈子,尖尖脚哟,汽车来哒跑不脱。”

儿歌反映了脚缠成“三寸金莲”的老太婆在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

四十二、侧耳根

“侧耳根(鱼腥草),茅草根,我是外婆的好孙孙,外婆请我吃花生。咕噜咕噜一,咕噜咕噜二……(一直说到五,边说边两手握拳在胸前绞动),穷人翻身斗地主。”

这大概是儿童最后唱的儿歌了。

大孩子玩的游戏,男孩子还有:滚铁环;打陀螺;老虎抱儿,或叫蛇抱蛋(一个人两手伸在地上,胸腹下放着几块石头,不让别人抢,别人来抢,就用双脚扫抢者。);削罗卜;砍烟纸(纸烟盒折或三角形,用手指砍,看远近定输嬴。);弹红苕梗子(弹弓一样的玩法,只是“子弹”变成红苕藤子);用锥子或小尖刀插进地下,画包围圈;石头剪子布,划拳画“太平天国”;弹珠珠进洞;下牛眼睛棋;骑马架儿打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打国”“三个字”等游戏。

女孩子玩的还有:母鸡护蛋,(同男孩子的“老虎抱儿”);丢沙包;跳坝;跳绳;打踺子;跳拜拜儿;翻叉;捉中指拇等。

幼儿歌谣(一般是大人唱给儿童听)

一、带带儿脱

“带带儿脱,蛇咬脚,你变乌龟,我来捉。”

边给儿童系脱开的鞋带边教儿童唱,教育儿童,不要让鞋带脱开,否则容易跌跟头。

二、排排座

“排排座,吃果果。果果甜,吃黄莲,黄莲苦,吃豆腐,豆腐吃哒烂屁股。”

果子嫌甜,黄莲嫌苦,豆腐(不苦不甜,不好不孬,)可惜大人不愿儿童这样追求。

三、点点窝窝

把小孩子的食指捉住,教他在自己的另一只手心里点,边唱:“点点窝窝,米面坨坨。”

四、踢脚

坐在板凳上,边踢脚边唱:“一踢踢到南山,南山有个神仙。金凳子,银凳子,坐在那儿跷腿子。”唱完,赶快缩脚,缩不快的算输。

五、虫虫飞

小孩子抱在胸前,捉住小孩子的两个食指,边唱:“虫虫虫虫飞飞,飞到家家(外婆)屋里哒,家家不开门,狗儿咬死人。”边让两个食指破合拢,分开。

其它儿童歌谣请参看《奉节县文史资料》第八辑P《逗细娃》。

儿童咒语

一、失物寻物咒:

“鸡公叫,鸡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二、脚麻咒:

“脚麻上树,脚麻上树。”

三、唤蚂蚁咒:

“黄蚂蚁,抬轿轿儿,大官不来小官来,打起锣锣一起来。”

四、治小儿头撞包咒:边揉包边唱:

“包包散散,莫让(jǐn)妈妈看看。”

五、小儿夜哭咒: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六、眼跳咒:

“左眼跳财,右眼跳岩。”

七、呼唤风雨咒:

“风来哒,雨来哒,和尚背起鼓来哒。”

八、盼年来咒:

“胡罗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九、捉小偷咒:

边用手指点周围的人边唱,唱完时点到谁,谁就是“小偷”。

“点点珠珠,开门写书,不见笔墨,就是你偷。”

赞赏

长按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