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什么样的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88212.html 道台刘海鳌与总督赵尔丰 作者:何小锐 刘海鳌与刘问竹这两位历史人物,云阳县人及政府称他们二位是云阳人,并且立塑像进行纪念。甲高是奉节县与云阳县临界处,他们虽出生在云阳县界内,但生活、学习、考取功名都在奉节县内,而今二位的名份却让云阳抡去了,这也不难看出云阳人及政府在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对二位先生的尊重高于奉节人及政府,也折射出奉节对此的态度不重视及无可奈何。 其实称他们二位是奉节人更确切,二位虽出生地不在甲高,但读书、学习、功名晋级都在奉节,其后代的生活和工作多在奉节。如刘贞安先生的学生也是兄弟的刘孟伉,他的工作和革命活动多在奉节。刘贞安先生的儿子(刘叔末)在建国前长期担任甲高龙山中学的后勤总务主任,与王复初,王学初交好。把刘贞安先生定为奉节人并不为过;刘海鳌先生的子孙后代出生及其生活大多都在甲高,更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云阳县为刘海鳌先生所立的塑像 刘海鳌先生是奉节历代少有考取功名并获得翰林称位的学者。在京城做过官称京官,他的生平事迹在《奉节县志》上记载有限,网上的记录较多,现我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记载于下文。 在光绪9年版老《奉节县志》中没有刘海鳌先生的生平文字记载。 在民国版的《奉节县志》初稿中就有了以下的记载。 ◆照片为民国《奉节县志》初稿中关于先生的文字记载 在民国《奉节县志》初稿中,毛子献,周子游主笔记载的仅有“……遗稿散佚未编者,翰林刘海鳌,翰林张友渝,进士陈文仙(正学)、潘、樊、邱、陶、常诸家。……” 到年版《奉节县志》时“人物篇”中才为刘海鳌先生立有小传。 ◆上图是年版《奉节县志》人物篇中刘海鳌先生的简介 刘方陶先生与李向东先生主编的年版《奉节县志》人物篇对刘海鳌先生的介绍:“刘海鳖,又名晓云,奉节人,晚清翰林,工诗文。在京任主事,为赵尔巽、赵尔丰兄弟业师。出任云南盐茶道。稽查前任贪污,反被其毒害致死,灵柩运回原籍。宣统三年(9)赵尔丰赴任四川总督,经奉节探视其遗属。因其家清贫,嘱知府拨钱粮予以周济。”在“诗文篇”中有刘海鳌先生的诗《登凤仙观》。 在年出版的《夔史勾沉》对刘海鳌先生也有一段记述。 ◆《夔史勾沉》年版的照片节选 李江老师著《夔史勾沉》年版,对刘海鳌先生的介绍在县志的基础上多了些内容,文后还加了对翰林的解释。“光绪24年即年进士”与后面网上的有出入。 下面是百度上对刘海鳌先生的介绍: “刘海鳌,男,中国公民,80年月27日出生于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水田沟,职位是云南粮道官。派名光绶字“晓澜”,号“仙洲”,所处时代为道光十年庚寅正月初三日,去世时间不详。 咸丰二年壬子本省乡试中式第4名,覆试一等第8名,会试中式第名,覆第二等第22名,殿试二甲42名,朝考一等第29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四年捐刑部安徽司额外主事。 同治十年(87年本段公历年份均由作者注)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十三年(年)六月充国史馆协修,光绪元年(年)大考二等第0名,六年(年)二月充功臣馆纂修,七年(88年)四月功臣馆总纂,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八年(年)京察一等,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三月充国史馆纂修,六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十月补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二十九日补授云南粮储道。 刘海鳌在京颇有文名,为赵尔丰家延为西宾,训诲赵尔丰、赵尔巽兄弟。宣统末年,赵氏兄弟先后赴四川任总督。赵尔丰曾专门起岸,欲面谒老师。听说刘已去世,只有师母贫居农村,生活艰难,赵立命接师母下城,面致慰问,并嘱地方官照颐其生活。赵离奉后,夔州府县官为她购置田地五十石,怡养天年。 刘做过一任云南粮道官,奉慈禧之命,去云南巡视考察。至某县,刘在视察中用脚踢一粮仓木质墙壁,墙壁崆崆发声,刘心知其中已无存粮,并未露声色,但盗卖国库粮食的贪官心中有鬼,就在其接待筵席中下毒。奸计得逞后,刘中毒身亡。遗体运回奉节甲高,葬于大旁,甲高人至今呼为“道台坟”。 从以上从我所收集到的有限的资料来看,刘海鳌先生的生平年代就有几处疑问了。 一:光绪9年(89年)版,老《奉节县志》没有记载。该志《功名篇》“举人”应该入传,按推论89年光绪9年先生还未获得举人的功名? 二:刘方陶同志与李向东同志主编的年版《奉节县志》人物篇对刘海鳌先生的年代文字仅“宣统三年(9)赵尔丰赴任四川总督,经奉节探视其遗属。因其家清贫,嘱知府拨钱粮予以周济。”说明先生是奉节人,曾出任云南盐茶道。9年已过逝,其他均无年代记载。 三:李江老师著《夔史勾沉》年版“光绪24年即年进士”。就是说,光绪9年出版的老《奉节县志》出版五年后先生才中进士,这其中没记载先生也说得过去,但与百度网记载的80年月27日出生,到光绪24年年时先生已68岁才中进士,就不可思议了。 这百度网上对先生的介绍比较详细,出生地址、科举、任仕年代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使读者深信不疑,这与《奉节县志》中间的谬误与真谛只有历史学家来鉴别了。 奉节县志对海鳌先生的生平记述虽然有限,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强调了刘海鳌是赵尔丰与赵尔巽二位的业师,这两个人又都是清末的封疆大臣。无形中提高了刘海鳌先生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辛亥革命中四川的保路运动起义,赵尔丰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赵尔巽又是清史的主编,所以在民国版清史“人物篇”中,学生肯定要认真写老师刘海鳌先生的生平,假如百度上关于刘海鳌先生的资料来自清史,那么百度上登载的就是正确的。 新县志年版在“诗文篇”中记录了清.刘海鳌先生的诗:《登凤仙观》“古寺知何处?山高五朵云。仄寻樵子路,细访碗儿坟。老树当空立,疏中隔涧闻。敲门风谡谡,杳矣涤尘氛。” ◆为缅怀刘海鳌先生,作者把《登凤仙观》用毛笔写了一遍 这“风仙观”我原以为是在甲高坝,后来查证这“风仙观”是在县北三十里。 年我在新县城偶遇刘海鳌的玄孙刘传道先生(县水泥厂供销科干部)他告诉我他二姐要向我说一些关于海鳌公的一些事。于是我拜见了他的二姐黄家(原吐祥黄问瞿一家),现居新县城三马山邮局对面。她告诉我海鳌公留世的书法作品有甲高文昌宫的一块匾“名教之宗”贴金字匾额,是同治年间维修“文昌宫”时书写的。我也回忆起一件事;我母亲曾告诉我文昌宫有块匾是刘海鳌先生书写的,但我已记不清所写的内容。在“抗美援朝”时,有人要取金字上面的金粉捐献飞机大炮,我母亲将这块匾的来由告诉了当时的区指导员陈恒之同志,在领导的干预下才将该匾保留下来,我在年离开甲高时还记得这块匾挂在“文昌宫”正殿的左手横梁上。我想更进一步得到佐证,问过几个同学和老乡,可他们都说记不得有这么一块匾额。 ◆为缅怀刘海鳌先生作者补写了“名教之宗”四个大字 还设计了一阴文印章,内容如下: 如果要了解甲高文昌宫的这块匾和建国后“文昌宫”的一些往事,郑福田先生知道得比我们多。他从文书做到甲高区人大主任,是一位长期在本地乡、区政府工作的甲高人,他比我们知事早,读过古书。 当年土改时,我们在王再生抄家的物品中寻找用金粉写在绸娟上的对联,而郑福田更喜欢寻觅《治制通鉴》一类的古书。郑福田说话做事较谨慎,我有两次在新县城遇见过他,想从他那儿打听甲高的一些往事,但他都回避与我交谈。我和他应该是属于兄弟的关系,我有一个亲弟弟过继给他的二爸取名郑桑田。 刘海鳌先生的事在甲高留下的事迹并不多,但幸好他的学生赵尔巽写清史,将他的事写清楚了。云阳称刘海鳌先生是云阳人,我们称海鳌先生是奉节甲高人,其实两种说法都没有错,这更能彰显出我们对先生的礼赞和敬爱。 年,我与我母亲在大南门河坝挑水,碰见了一个刚从船上下来的老人,有点消瘦,他与我母亲打招呼,说是刚从劳改队释放回来,请我母亲带他去他女儿家。母亲回来后告诉我:“这人叫刘石麟,是刘海鳌先生的重孙,没什么罪过,是读书人,在甲高很有威望,就因为成分是地主送去劳改。” 刘海鳌先生的孙子叫刘声鑑,读书人,在书院任过教授。 刘石麟先生的子女多出生在甲高,甲高是他们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现介绍如下: 长子刘成语先生:爱学习,土改后,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仍能坚持读书学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读高中保送上大学,难能可贵。后在太原教育局工作到退休,据刘传道先生说,他哥很低调,不愿意提祖辈的事,但嫂子认为有这样的祖辈感到荣耀。 二子刘传道先生:县水泥厂供销科干部。 大女刘传贤女士:城关幼儿院当过老师。爱人王仁寿(大庄王家,守辈),年奉中26班的学生,与古荣江,冯茂召,苏羡北,仲汝钧,王玉成等同班,做农活也是好手,后人有王奋庸、王奋武,有个小儿子叫石娃子,前几年在县城里做生意。 有个幺女,名字我忘了,小名叫九妹子,学习成绩很好,师范毕业,一生从教。爱人就是前面说到的曹吉森,任过县商业局长,长期担任财经系统的领导职务,任期内为甲高人做了很多好事。 还有个女儿叫刘兴华住原三合茶坪大队,有子女,有个儿叫梦娃子,很聪明。 下面介绍刘海鳌先生的学生赵尔巽和赵尔丰。 赵尔丰(年-9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清朝大臣,盛京将军赵尔巽之弟。 初以捐纳任职广东,之后历任静乐、永济等县知县,并得到山西巡抚锡良赏识,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之后,随之赴四川任职。年5月,调任建昌道,负责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乱,处理川藏地区的事务。不久升任川滇边务大臣。 年2月,改任驻藏大臣,期间平定了西藏上层贵族策划的叛乱事件。9年4月,其兄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保路运动兴起后本欲上奏朝廷为民众请命,但清廷却急电赵尔丰镇压保路运动,并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从而导致了湖北兵力空虚,爆发了武昌起义,同年0月,赵尔丰被起义的大汉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抓住之后杀死,时年66岁,赐谥曰襄平。后人对于赵尔丰的评价差异比较大,因为其在镇压保路运动中,手段残忍。然而在赵尔丰经营川边藏的数年里,“所收边地(指改土归流),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初具”,为年西康的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尔丰对推动川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贡献,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在政治上,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在宗教方面,抑制寺庙势力的恶性膨胀;在经济上,禁止土司、头人、寺庙放高利贷,严禁炒作买卖土地,废除土司、头人、寺庙的经济特权,废除无偿劳役和各种杂派,鼓励垦荒,兴厂开矿,改善交通,发展邮政,统一度量衡;在教育方面,发展官学,打破了寺庙对于文化教育的垄断。部分名人对赵尔丰的评价:锡良:“忠勤纯悫què,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赵尔巽:“恩铭遇刺,实在辛亥之前,盖乱机已久兆矣。武昌变起,各行省大吏惴惴自危,皆罔知所措。其死封疆者,唯松寿、锺琦等数人,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以复振焉。”章士钊:“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政变始辛亥,全川如沸羹;纵贼舞刀来,丧此天下英。”今年7月20日华西都市报对“四川保路运动”有一段报导:“四川的铁路由于规划设计错误,沿着长江从宜昌进川,多年没有什么进展。而路款又被主事者拿到上海炒股,卷入橡胶风波,赔了大半。一旦收归国有,交接过程,烂账就会暴露。所以,明白个中猫腻的上层士绅,都不希望铁路国有。这个关键时刻,赵尔丰被派到成都接任四川总督。9年的9月7日,赵尔丰把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以及川汉铁路股东会的代表张澜、颜楷等约至督署开会,再度进行劝说,结果未能如愿”。 赵尔巽(年5月2日—年9月日),字公镶,号次珊,又名次山,又号旡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人(今辽宁铁岭市),祖籍山东蓬莱。赵尔巽同治十三年(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9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9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创办奉天讲武堂主编《清史稿》。 袁世凯刚上任时,曾邀请赵尔巽出山,任国史馆长,写清史。赵以“不当二臣”拒绝,还自比为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声称“青岛就是首阳山”。虽然答应国史馆长之聘,但赵尔巽以生病为由,迟迟不肯动身赴京。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为他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杀害请愿民众,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其民愤极大,被老百姓称为“赵屠夫”。武昌起义后,赵尔丰被革命党人镇压。袁世凯知道赵尔巽的意图后,立即授意黑龙江护军使朱庆澜上呈为赵尔丰议恤立传。然后,派人赴川调查赵尔丰事件,最后为其“昭雪罪名”。赵尔巽见条件已经满足,就赴京任职。他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又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赵的做法遭到许多遗老的谴责。 清末四川“保路运动”事件有另一种说法。9年夏天,在四川成都爆发了一场“保路运动”,关于这起历史事件,老一套的说法是:“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要将川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列强,英勇的四川人民奋起反抗,结果万恶的清政府竟然向人民开枪……”。事实上,这件事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此事的内幕说起来,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应是这样的:川汉铁路是一家民营公司,原本募集了股本万两银子,其中万两银子已经投入了铁路建设,余下的万两呢,有万两还在账上,而有00万两,则被公司一名叫做“施典章”的经理挪用到上海炒股票,并且基本亏光了。挪用公司资本,亏空了00万两银子,怎么办呢?怎么向股东们交代呢?公司管理层开始犯难了。于是,大家伙暂时只好将这事儿捂着,不敢让人知道半点。恰好在这个时候,清政府要强行收购这条“川汉铁路”归为国有。清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清政府当时要找列强借钱,而列强则要求抵押品,清政府于是想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将它抵押给列强,这样才能找列强借到钱。平心而论,清政府这样做,的确有“侵犯人民私有财产”的嫌疑——人家的公司是民营的,你说收购就收购吗?但是,政府也有政府的理由:“铁路事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本来就应该由政府来经营,这恐怕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很难否认的事实”。这时候,川汉铁路的管理层得知政府要收购这条铁路,感觉到机会来了,可以趁此机会找政府“敲”一笔以填补00万两银子的炒股亏空。于是,管理层向政府要价,你政府要收购川汉铁路?也可以,请你拿万两银子来换。清政府的意思是:你们公司的经理自己挪用了00万两去炒股亏了,与我何干?不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可能补偿。谁拿去赌输了,公司股东就找谁要钱去!这下,川汉铁路公司的管理层就慌了,按这个补偿方案,那挪用炒股亏空的00万两银子,根本就无法向股东们交代,怎么办呢?要知道,当年四川的很多股东和江湖黑社会势力“袍哥”是有关系的,你管理层挪用了公司00万两银子,倘若让股东知道了,不找“袍哥”砍你才怪。冥思苦想之下,管理层心生一计,干脆搬出了“反帝爱国”的口号,高喊:“政府将川汉铁路抵押给列强,就是卖国!”——索性煽动股东和人民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此来向政府施加压力并试图逼迫政府收回成命。结果,“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四处闹起了罢工、罢市。四川当局则逮捕了其中几个头头。此种原因下,不得了了,人民群众便到四川总督府来要人了——要求释放被捕的“维权”带头人——黑压压数以千计的人头,涌向四川总督府。总督府当然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督府当官的看到这伙“刁民”如此的“野蛮”;如此“不讲理”,随即就让部下开枪。啪!啪!啪!啪!结果,总督府门前加上周边街道,留下了三十二具尸体。清政府的想法也不知变通,认为公司的经理炒股亏的00万,你们不去找他要,反而来找我要?这不是明摆着耍流氓吗?不是明摆着要聚众造反吗?但实际上,清政府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人家公民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要强行收购人家的民营公司,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也就是说,尽管川汉铁路管理层是要价过高,但是,如果你政府不来强行收购,这件事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打个比方说:尽管拆迁户漫天要价“是有点流氓”,但是那毕竟是人家的产业,人家本来就有权不卖给你,你嫌贵,你不买不就得了?——难道不是吗?当然,铁路事业的确也具有其天然的垄断性,政府要将它收归国有,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即便是势在必行,在实际操作当中,恐怕也应该注意民意,讲究艺术,应以洽谈为主,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的财产得失,尤其需要谨慎。这个道理对于稍微具有行政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也是相当清楚的。说起来,在这个事件当中,真正可怜的,还是这三十二名横尸督府门前的人民群众,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内情,他们至死都不知道“00万炒股亏空”的内幕,他们至死也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被川汉铁路的管理层给煽动了、欺骗了。历史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参与任何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将事实的真相内幕和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否则,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以免被人利用。“保路运动”爆发之后,清军奉命从武昌出发,火速奔赴四川平乱,造成了武昌的兵力空虚。于是,留守武昌的新军一部则趁机发动了“武昌起义”,紧接着,清政府迅速倒台。00万炒股亏空,推倒了清政府灭亡的多米诺骨牌。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令人啼笑皆非。(部分资料来自百度)“川汉铁路保路运动”留给甲高的故事清末,修川汉铁路是由地方官员倡导,民办公司筹资经营,钱从何处来?就是从每一个川人头上分摊,穷人那里有钱呢?那就按有土地的人户摊派入股,当时土地多的就是地主,按百分之三分摊,叫“抽租之股”又有人称“铁路租股捐”,我外公倒龙湾地多,所摊派的股分银子也多,当时是给了两银子,奉节当局只向上报了一百五两银子,其余拉用了,但给了一个名分“四川保路同志会会员”在辛亥革命后很光荣的,是支持共和的辛亥革命的人士,被选为国会议员,民国初期换了好多届总统,都要国会议员参加投票,特别是曹馄选总统,我外公由政府出资乘船、坐官桥到成都省城投票。辛亥革命后,川汉铁路四川公司留守处一直保存着这笔余下的资金,建国后成为了修成渝铁路的原始资金。为了鼓励川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在修完成渝铁路后的95年,政府按比例退还了一部分钱给股民。政府严格规定,所退的股金,无论多少、无论股民是地主或是反革命,本人在,退给本人,本人不在,退给他们的后人,不得挪用。我记得土地改革后,地主很不好过日子,忽然政府通知我三舅王光钱去领五百元铁路股金,要知道当时这五百元是多大一笔数字,乡干部工资才二十一元一月,这时倒龙湾的后人中男性有三舅王光乾,四舅王德威。他们拿到钱后,很光彩的还了一些债、逢了两套家机布的衣服、制了新棉被。我母亲,幺姨,四姨都在,但因为是出嫁了的,只由三舅,四舅请我们全家吃了一顿饭。最后鸣谢龚寅袁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年8月2日 …… THEEND ?声明:新治是看见旅游与家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