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春,唐朝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史朝义无路可走自缢身亡,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欣喜若狂,冲口唱出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好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严武,此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在他帮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别看草堂后世闻名,对杜甫来说只是暂时栖身之地,他可不想终老在那里。身在奉节的杜甫一点也不想回到成都的草堂,他想的是回到洛阳,收回自己家的地产,不要再过仰人鼻息的日子。 此时的杜甫年过五十穷困潦倒,纵酒放歌倒是不脱他的本性,他喝醉酒都敢跑到恩人严武的床头骂:“严挺之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但是青春作伴能行吗?您老人家的青春早就在颠簸流离中流逝了。 更有好事的人附会,别看杜甫穷,毕竟还是个官,乱世中更穷的人多了去,这青春不会是他的小妾吧。年过半百的糟老头,带着个年轻的女孩回乡,确实是件快乐的事。 呵呵,这都是现代人对咱老祖宗语言越来越不熟悉引发的歧义。 青春一般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有时也引申到整个青年时代或年轻时美好的时光。年纪大一点的都学过杨沫的《青春之歌》,现在的小孩“我的青春我做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古人就用青春来称春天,有时也延续到夏天。白首杜甫还有激情放歌,是因为在晴朗的日子里心情欢快纵酒了。回乡途中和春天作伴,草木青青、鸟语花香,那会是件多惬意的事! 激动的杜甫把回乡路程也都想好了,仿佛回乡就是一瞬间的事,可现实中的回乡路太坎坷太漫长,穷其一生都没到达终点。 广德二年(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广德三年(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他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一路漂泊,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年)到达夔州(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并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一直到大历三年(年),思乡心切的杜甫才踏上归乡路。他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岳阳楼上凭轩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感慨万千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于生活困难,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次年因匪作乱又逃往衡州。 他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杜甫的回乡路越行越远,大历五年(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