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8/116116.html 三国时,吴蜀彝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是在彝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从此一蹶不振。毛泽东认为,刘备的这一失败,是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和好感情用事导致的。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 毛泽东在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过这个战例来说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读《三国志》对这个战役的批注,则是反过来从当时处于强者一方的刘备的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为其设想谋划。 彝陵在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公元年,刘备率蜀国大军西进攻吴连战皆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砍伐山木,连营扎寨,打的是阵地战。吴国都督陆逊则坚守不战,相持七八个月。直待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利用顺风放火,攻破40多个营寨,迫使刘备退到白帝城。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陆逊传》里,引用了清代学者钱振锂的评论,说陆逊破刘备的办法,不过是用火攻,如果刘备不用山木扎营,以土石垒营,陆逊又有什么办法攻破蜀军呢?毛泽东读至此批注:“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浸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在毛泽东看来,土石垒营,虽不怕火攻,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便,也不可能保障刘备持久进攻。刘备欲胜吴军的办法,是“打运动战”,从吴军防守较弱的彝陵南边的澧水流域进攻,使吴军分兵,然后各个击破。很明显,这个设想,同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一致的,也是他从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总体上来说,刘备作为开国之主,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但在毛泽东看来,他看问题还稍欠敏锐。年3月2日,毛泽东曾谈到: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文由娱人老赵收集整理,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