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0/10057623.html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主要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作为世界有名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长江三峡自古人杰地灵,两岸高峰连绵不绝,险滩多,水流急。地跨川、楚,是沟通川、黔、楚、汉中的军事枢纽。计清末以前历史上在三峡地区发生的战事就有件。 那么地势险要的长江三峡为何能成为古代战略重地,甚至对于现代军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三峡都是军事要塞 1.长江三峡的地貌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我们都知道,三峡自古以来不仅有令人感叹的景色,其险峻的地势、独特的地貌更是该地区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三峡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的《三峡》便是对于三峡地势最具代表性的描述之一。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腹地。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横跨重庆奉节县、重庆巫山县、湖北巴东县、湖北秭归县、湖北宜昌市,全长共公里。 其自西向东有三个主要的大峡谷地段: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和湖北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足有-米。然而其流域最窄处却不足百米。 在数亿年间,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引起了海陆变迁和江河发育,三峡地区的厚层岩石被挤压成弯曲的褶皱和断层,由此便形成了三峡的初始形态。 在三峡初步形成之后,随着江水的侵入,水流对河床和两岸的切割侵蚀作用变得更加强烈,并使河床不断加深,便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三峡地貌。 2.三峡乃兵家“必争”之地 古今多少事,在长江三峡上演绎,雄关又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崛起衰落。 三峡,以它的天下险关,见证了中华上下数千年的风云变幻,那么三峡何以成为军中要塞? 长江三峡处于中国长江流域的中、上游交接之处,东出有长江水道,顺流可到江汉平原以及江南大地。东北有巫、巴山脉环绕。西有江川、嘉陵江之险,以及成都平原之富。北部有汉中,能通中原,进关中。 同时,由于山高水险、河谷幽深、关隘丛生,三峡又具备与外界阻隔、封闭的条件,为历代兵家据险而守、破险而攻的必争之地。三峡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军事战争形成的“天然舞台”。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是由于夺得了三峡这个关键的军事地理位置,而一举夺得天下的。 其中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在那时,荆州曾是魏、蜀、吴必争的战略要地。 古代荆州所辖地盘很大,基本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以及四川和江西的一部分。地处中国中部,连接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向北可以到长安、洛阳等地。 同时荆州又处于长江中游,包含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平原,可顺江而下,直达南京,还可以西向巴蜀。可见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荆州中重要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北面的江陵、南面的衡阳、西面的夷陵、东面的夏口。其中夷陵、江陵、夏口自西向东沿江而建,而夷陵是荆州的西大门,也是三峡的东出口。 对于荆州来说长江在南北方向可作为抵御北方的屏障,在东西方向可作为连通荆州的通道。所以三峡得失对于三国之争来说自然意义非凡。 在赤壁大战以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占据长江、汉水以北的大部分区域;而刘备则占据荆州西南部;东吴孙权据有荆州东南部。 公元年,关羽失了荆州,并被东吴一方所杀,吴将吕蒙“白衣渡江”,将刘备所占荆州南部全部据为己有,至此吴蜀联盟彻底破裂。 章武元年,刘备集结了浩浩荡荡八万大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伐吴战争:夷陵之战。 对于刘备来说,倾全蜀之力发动这场战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要为关羽报仇,更是为保战略之地的稳固。所以荆州陷落后,必须夺回。 孙权见求和不成,便派陆逊抵挡,陆逊果断实施战略,先退却到夷陵一带。然后上书孙权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此战,东吴方面且战且退,避开刘备军队的锋芒,诱敌深入,使刘备方面不得已拉长战线,而东吴方面在蜀军后勤跟不上时,趁机进行反扑,最终大败蜀军。 刘备也因此战一病不起,在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后溘然长逝。反过来,吴国继续以夷陵为重镇,亦屯兵数万。 公元年吴国西陵督步阐率众降晋,陆抗立即率大军奔赴西陵(三峡中的一段,夷陵以西)平叛。吴军不惜暂时放弃重镇江陵的守备,全力以赴争夺西陵。 此战最后以吴军勉强取胜而结束,重占西陵与三峡之防线。陆抗也曾上书孙权:“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可见西陵之重要:西陵得失“此乃社稷安危之机”。 但陆抗死后,东吴没有找到合适将领组织三峡防务,也没有增加此处的守军,导致三峡防御逐渐削弱。 公元年,西晋正是利用吴国三峡防备松懈之际发动进攻,并迅速荡平了吴国,统一了中国。 三国时期对于三峡区域的争夺,可见其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三峡得失关乎战事成败,更关乎社稷安危,乃兵家必争之宝地。 从军事角度看,三峡对于长江中游和上游而言,彼此具有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但毕竟为天险,所以自古以来三峡的作用也多以军事防御为主。 3.抗战时期的三峡 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在抗战时期,发生在宜昌的几次战役,也充分凸显出了三峡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宜昌便成为西迁人员、物资运转的基地,甚至是中国军队后勤交通的枢纽。 年5月,为控制长江交通、切断中国军队通往重庆的运输线,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并于6月12日,占领宜昌。 年5月,日军为夺取川江第一门户:石牌要塞,威逼重庆,组织10万兵力、上百架飞机,发动了鄂西会战。 此次会战,战线延绵千里,东起湘北华容,西至西陵峡口石牌,历时一个多月。 而长江三峡在此次会战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自然天险的作用下,敌军物资运输受阻,又面临着长江、汉江地区游击部队的不断骚扰,于是急于进攻,最终溃败。同时在三峡的保护下,西南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遭受日军的侵害。 此次战争我军顽强抵抗,毙伤日军官兵人、军马匹,毁灭日机15架、汽车75辆、船舶只、仓库5所,大败日军。至此,日军再无能力对鄂西及大西南发动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 三峡的军事文化 1.三峡军事文化如何形成? 从上文来看,从古代到近代,三峡屡次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千百年来,三峡独特的军用价值也孕育出了独属于该地区的文化:三峡军事文化。 所谓三峡军事文化,是指三峡区域持续两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在三峡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打下深刻烙印,进而产生出的一种与其他区域显然不同的区域文化要素。 那么,三峡军事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征?我们接下来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造就了三峡独特的军事文化的形成。 首先,三峡军事文化的起源与三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峡地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且群山都傍以激流。 这种山高水险、关隘丛生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隔阻,进而成为历朝历届兵家的必争之地。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军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 其次,三峡军事文化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三峡位于我国腹地,是东西、南北交通要塞。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统治者看中的战略宝地。 而且三峡地区民族众多,古时有巴郡(南郡蛮)、蜑族、夷族,现在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回族等。在战争冲突之中,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交流也在不断发生。这推动着三峡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 第三,三峡区域的军事文化是中国社会在三峡地区的一种缩影:建立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其宗法、集权政治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使得割据和统一成为社会政治的必然产物。三峡军事文化就是形成与这种割据与统一的冲突之中。 2.三峡军事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三峡军事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具有着独特鲜明的特征。 三峡军事文化具有多元开放性。三峡区域虽受交通限制比较封闭,但频繁的战争却打破了这一局面。在三峡区域所发生的战事中,有不少战争涉及多民族、多地区,甚至外来入侵者。战争以三峡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多方面映射,影响全中国乃至世界。 三峡军事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三峡军事文化起源早,因此对三峡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渗透到三峡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之中。 三峡自古以来沉淀出的三峡军事文化及其价值,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三峡人,甚至影响着全国的军事文化。因此研究三峡军事文化对现代军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 三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决定了其军事价值。而多年以来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战争以及随之演变的当地民俗与政治,铸就了三峡独有的军事文化。 多年的三峡文化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战争史。许多朝代的统一,都是以三峡地区的战争为契机实现的。并使得三峡军事史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以及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三峡地区军事地缘研究-以三国时期为中心》 2.《东汉至隋朝三峡军事浮(索)桥及其攻防战》 3.《三峡战争史导论》 4.《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争评价》 5.《论三峡军事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