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东汉末年,王室名存实亡,天下形成诸侯割据之势,曹操凭借“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崛起于各路诸侯中。

  “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不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谋士毛玠向他建议的。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省封丘县)人,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三国志》记载,初平三年(年),曹操治理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辖区),征召他为治中从事,主要负责诸曹文书管理。

  建安元年(年)毛玠向曹操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成就霸业的建议,他说:“现在国家分崩离析,国主四处迁移,百姓废弃生产,因饥饿而流亡,官府连一年的储备也没有,百姓更是没有安心定居的意愿,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是难以持久的。如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士人、百姓众多强大,但都没有长远考虑,他俩都不是建立基业之人。用兵以遵守礼义者胜,守住权位必须依靠财力,明公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样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了。”毛玠的这番高论,堪称《兖州计》。

  曹操对《兖州计》深以为是,敬佩地采纳了毛玠的建议,转调他为幕府功曹,掌管幕府人事。

  毛玠为曹操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成就之业,其实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手段成就帝业,只是因为两人初次见面,还不能推心置腹地说话,只能用“霸业”代替“帝业”之说。

  毛玠的“霸王之业可成”之计策的核心思路有两点,即“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畜军资”,此乃战略之策,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曹操既采纳又照办。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到洛阳朝见汉献帝,迎其迁都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由此,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优势。

  在这之前,也就是兴平二年(年),沮授曾经建议袁绍迎汉献帝,迁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待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他因坐失良机而大为后悔。

  

根据毛玠的建议,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在许县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曹操看到“修耕植,畜军资”的丰硕成果,又下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不仅解除了曹军的粮荒,还极大地支援了战争。因此在《祀祗令》中自豪地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意思是,以后更要大兴屯田,满足军粮供应,消灭叛乱势力,平定天下。

  伟人毛泽东对曹操在许县“修耕植,畜军资”之举给予高度评价,伟人说:“他(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两个重要基础,曹操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终成霸业,这不能不说,毛玠功劳大矣!后来曹操建立魏国,曹丕篡汉自立,就毛玠而言,有开国之功。

  《淮南子·兵略训》曰:“知人善用,此乃王道。”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并加以最合理的利用。虽然曹操知人善任,但是有时用人也有偏颇,曹操对毛玠战略才能并没有进一步加以利用。

毛玠为人正直清廉,具有战略才能,曹操只注重毛玠清廉正直的一面,没看到他能着眼整个战局,规划长远战略的一面,因此,在曹操获封魏公之后,毛玠改任尚书仆射,仍然从事人事工作,与崔琰共同掌管选拔人才和授官事务,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清白正直,一改朝中奢华之风,受到人们的称赞。

  建安二十一年(年)曹操进爵魏王,有人恶言中伤崔琰,为曹操不能容忍,于是迫令崔琰自尽。崔琰死后,毛玠非常不快,又有人诬告毛玠有不逊之语,曹操闻言勃然大怒,下令将毛玠逮捕。在桓阶、和洽营救下,只被免职,不久逝世于家中。在《三国志》中,毛玠以战略奇才出场,以典选清正见美,以免职入狱告终。

  不能用人之长处,便是君主之短,毛玠未能人尽其才,这不能不说是曹操合理用人的一个失误。

  江东的鲁肃是孙权的心腹谋臣,也是杰出的战略家。建安五年(年),孙权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期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孙权立即约见鲁肃,合榻对饮,向他请教成功之良策。

  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忠心耿耿地想尊奉义帝而没有成功,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的结果。如今,曹操犹如昔日之项羽,将军怎么能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之浅见,汉室已经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静观天下变化之机会。天下局势如此,现在先保住江东,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适逢多事之秋,将军正好趁这种动荡局面,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全流域,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天下,这就如同汉高祖建立的伟业呀!”这番战略高论被后人称为《榻上策》。

  鲁肃的《榻上策》为孙权制定了清晰而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且指明了斗争方向。孙权非常赞赏鲁肃的榻上高论,而“称帝建号”之言,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因此,孙权鲁肃把引为知己。

  同是战略高论,鲁肃的《榻上策》与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有所不同,鲁肃分析天下形势直言不讳地说,“汉室不可复兴”,在这种形势下,孙权你又何必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去开创霸业呢?因此,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成功良策是,鼎足江东,剿除黄祖,占领江夏,再讨伐刘表,夺取荆州,进而占据长江天险,与中原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先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再建立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丰功伟业,也就是打天下坐天下。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将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部下多主降,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联合刘备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之格局。

  赤壁大战后,孙权常常将鲁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还专门为鲁肃设立了赞军校尉之职,建安十九年(年),鲁肃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建安二十二年(年),鲁肃因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鲁肃举办丧事,并参加葬礼,刘备麾下的诸葛亮也为鲁肃举哀。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也是以战略家身份出场的。建安六年(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刘表,屯兵新野(今河南省南阳),无所作为。建安十二年(年),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见到了诸葛亮。

  应刘备之请,诸葛亮陈说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占据多个州郡的人不可胜数。当初,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小而且兵力少,然而,曹操却能战胜袁绍,曹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与他争锋。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人也能为之所用,因此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据汉水、沔水,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取得,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此乃兵家必争之地,而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占领心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此地成就帝王大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的汉中,那里百姓充实,国家富裕,刘璋却不知道爱惜,因此有才能的人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汉室宗亲,又以信义闻名天下,思贤若渴,而广为延揽英雄,如果将军能占据有荆州与益州,据守险要之地,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和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将军霸业可成,汉室则可以复兴矣!”诸葛亮的这番高论,被后人称为《隆中对》。

  刘备对《隆中对》大加赞赏,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便出山入幕,拜为军师,位在关羽,张飞之上。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俩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建安二十二年(年)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刘备自称汉中王,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章武元年(年)刘备称帝,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霸业可成”奋斗目标,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章武二年(年)刘备伐吴兵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章武三年(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举国托付于诸葛亮。

  太子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实现“兴复汉室”的既定方策,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皆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景元四年(年)曹魏将领邓艾,钟会,攻蜀汉围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蜀汉刘氏政权最终也未能实现诸葛亮的“兴复汉室”的既定方策。这不是蜀汉刘氏政权无能,是因为天下大势注定“汉室不可复兴”,而“汉室可兴”这个论述正是《隆中对》的不足之处。

  在古代诸侯争霸的战争中,君主或军事统帅可以犯战术错误,但不能犯战略错误,尤其是不能犯方向错误,否则将会上演战略和方向失误的悲剧。

  由于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之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及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出现,使得曹操、孙权、刘备避免了犯战略和方向上的错误。

  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