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2年了,不知道,行知学校的那些“花儿”们,开得可好?

年底,在行知学校度过的那7天,是惊诧的、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

又到了岁末,我再一次为那些可爱的“花儿”们送上祝福,愿你们快乐地茁壮成长,寒冷的冬季过后,就是煦暖的春天……

第7天,

今天,就要离开行知学校了。

由于是假期,学校的食堂今天休息了。可行知学校的老师,一早就送来了从外面买回来的“早点”,冒着热热的气,就像她们暖暖的心一样。

我们回程的飞机要到下午才起飞。

望着上午这让人慵懒的时光,我本可以躺在绿绿的操场上,最后享受一下奉节这旭暖的味道。但一想起学生们那质朴的笑容和有神的目光,我决定在最后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跟他们在一起。

同学们来了,老师们也来了一些。我们围成个圈,坐在曾经上过课的教室里。本着“开放、对等”的原则,分享着各自的想法,努力践行着这几天来刚刚学习的互联网精神。

你心中的行知学校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写了一黑板。

团结。

一个看似腼腆的男生,首先说到。

早晨我们在操场集体晨练时,大家排成方阵,我觉得表现出我们的团结。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看法,但他就是这么认为的。

是啊。行知学校是团结的,让我感觉就像一个人,整齐划一,统一行动。但在团结之内,依旧是个性的,每个同学都是不同的,有的爱帮助人,有的遵守规则,有的爱跳舞,有的爱上课……

谦虚。

我记不得学生是如何举例说明的。但从这几天的相处中,我确实感觉到了那份发自内心的谦虚。不是因为他们自觉不够优秀,相反,他们足够优秀,但他们懂得谦虚使人进步。

正能量。

同学们每天都给我很多正能量的感觉,帮助别人,努力向上。行知学校因为有一群有爱的老师,一群有爱的同学,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正能量,操场有、教室有、食堂有、宿舍有、舞台上也有……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这里是一个可以治愈心结的能量场,来到这里,你将忘记一切不快乐的事情。

家的感觉。

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吴校长为吴妈妈。这里有太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在中国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打工,终年回不来,有些学生甚至从懂事起就没见过自己的父母。他们需要家的感觉,行知学校给了他们“家的感觉”,他们是如此的幸运,又如此的幸福。

细节。

叠成豆腐块一样的被子,摆成一条线的鞋子,没有一张纸屑的地面,没有一个卫生死角的校园。

细节,是我们都知道要努力做到,却又做不到的东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行知学校的同学们,每天打扫着他们热爱的校园,也每天打扫着他们自己的心。追求细节,永无止境。

真。

这是行知学校校训的核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代表着朴实、本质和对的事情。

行知学校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会所有在行知学校里的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对的人、朴实的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虽然这句校训不够大气磅礴,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那么的朴实和真切。

学校,本就该是如此的。

信任。

学校的宿舍是从不锁门的,任何一间宿舍都是,也包括我们临时住的那间。学生信任行知学校,把自己交给了学校;学校信任老师,把学生交给了老师;老师们信任学生自己,把自主交还给了学生。

信任,本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东西。只有信任伙伴,团结在一起,人类才走到了今天。可现今的社会,由于人的欲望蒙蔽了曾经的良知,变得太过复杂,复杂到连最基本的信任都缺失了。

感恩。

这是人类的基本美德,接受别人的帮助,理应感恩。

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项精进》里告诉我们:活着,就要感谢。滴水之恩,不忘相报。“感谢”二字塑造了我心灵的原型。“感谢之心”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根基。只要活着,就要感谢。

行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对于这一点践行得很好,“老师好”的招呼声,就是最好的表示感谢的方式。

成长。

从一个学生的嘴中说出的这个词,恐怕是对行知学校的老师们最大的肯定吧。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就是在追求成长吗。

稻盛先生说人生:“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成长。

我们不远千里,来行知学校学习,为的不也是成长吗?让自己的行为、心性、灵魂,可以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努力。

每天早晨6点半出操,到晚上10点熄灯,行知学校学生的时间表每天都被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刻的空闲。

稻盛和夫先生说,“拼命努力可以磨练灵魂。从早到晚辛勤劳作,就没有空闲。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人这种动物,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

他们在为自己而努力,也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我们提升心性的第一步。稻盛先生用其一生的实践,揭示的真理:只有提升心性,才能拓展经营。

飞机起飞了。从飞机的舷窗外望,是蔓延的山脉和蜿蜒的长江。

回想着在奉节行知学校的见闻,内心中是满满的幸福。这幸福来自对师生们的感动,来自对自我成长的喜悦,更来自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而这种感觉,从我迈进奉节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已在心中滋生、蔓延……

第1天,

今天,终于要去行知学校了。

凌晨5点,闹钟响起。

冬至后的北京,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从带着体温的被窝儿中起床,绝对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

都说,促使我们每天起床的,是梦想,不是打卡机或者信用卡账单。

有梦想,是真的好。

10点多,我们已经降落在万州机场。重庆,我又来了,这一次是和老婆,两个人。

行知学校来接我们的人已经到了,从公里之外开车来的。能开车公里以上来接机的,都是真爱,行知学校就是这么有爱。

一路穿行于山峦与隧道间,大家聊起了行知学校、聊起了孩子们、聊起了奉节这方水土,和来接我们的宋老师——一个学习时表现出色,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的年轻人,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行知学校得到改变,一晃,就是5年的时间。

但宋老师看起来很年轻,跟学校的学生一般。人说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容颜,就有什么样的心性。纯良而不天真,是我此时此刻感受到的行知学校老师的属性。

2个多小时后,穿过古老的奉节古县城街道,我们到了坐落在长江边的奉节行知学校校区。站在操场上,就可以看到夔门那陡峭的峭壁。如果你不知道夔门,请拿出10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就是夔门,在白帝城的旁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对奉节行知学校的第一感受就是整洁,不单单是干净。午后的旭日暖阳,让从雾都而来的我感到了久违的那份冬日的亲切和温暖,这让我忘记了路途的劳顿,也忘记了与父母儿子暂时离别的忧伤。阳光下,学生们几人成簇地坐在操场的草地上,聊着,笑着。那一刻我有些恍惚,我是在中国一个偏远乡村的的高中还是在美国波士顿的大学校园?

“老师,我来帮你拿行李吧。”一个瘦弱的男生出现在我的面前,眼神坚定而清澈,绝不是五星级度假酒店服务生的那种程式化的服务感觉。虽然我执意表示不用,但最后还是看着他拎着我20公斤的行李走向远处的屋舍。

我觉得,面对一份热情,不要过分地执着,接受它也是一份善心,心怀感恩就好。

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宿舍”,大学时代的上下铺,暖壶,食堂。此外还多了插线板、吹风机、装满热水的饮水瓶、拖鞋、纸巾……5星级酒店有的,这里都有,当然也包括迎宾水果,柚子扒好皮并用保鲜膜封好放入盘中,还有好吃到不行的奉节脐橙。

能做到如此周到,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想着别人,用心在做事。感谢行知学校,让我又一次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也包括学生时代的那份纯净的心情。

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参观”起来。奉节行知学校,原为奉节一中,始建于年,原称夔州府中学堂,年,刘伯承曾就读于此。校区内有一宋代水池,原为村民取饮水之处。

5年前,吴安鸣校长带领老师利用已经荒废了很多年的旧校舍开始兴办奉节行知学校,目的就是为了那些贫困的留守少年可以接受到本应属于他们的高中教育。由于三峡工程,原奉节一中大部分校区被淹,目前的奉节行知学校,只是旧校区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校区面积不大,但教室、宿舍、操场、食堂、工坊,一应俱全。

教学主任庞老师来了,气质和打扮如同北京大城市的老师一般。这也是行知学校的特色——虽地处乡下,但教学理念和意识形态绝对与大城市看齐,甚至远远超于了大城市的绝大多数的学校。吴校长是行走于中国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庞老师笑着,绚烂而美丽,她来了解我们此行的需求,看如何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实现此行的目的。

说起我们此行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来向行知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们学习,以期提升自己的心性,努力践行“作为人,何谓正确”的人生原则。

俗话说,欲所求,必先给予。所以我们想,要为行知学校的学生们做些什么。讨论的结果是:我老婆给学生们讲稻盛和夫先生的成功方程式,而我来简单介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高中3个年级,0多名学生,一次人,两个话题,一共要讲30多场次。奉节的老师们怕我们辛苦,最终给我们安排了3天共15场,高一的同学听成功方程式,高二高三的同学听“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尽管在3天后的最后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我还是觉得我们付出的太少,而收获的太多。心存愧疚,唯有感谢的一躬。

一天的时光,眨眼就过去了。夜已深,我坐在“宿舍”的小桌前,披着大衣,嘴里往外呼着白气,奉节的夜,还真是有些寒的。

短短的几行文字,我却写了近3个小时。在北京那醇厚的雾霾里,在为生活奔波辛劳中,我们都难于静下心来真正地观察别人的好。身体的寒冷,让思绪清醒。

记下今日之事,与君共勉之。慈济证严上人说,分秒不空过。

明天,早上8点半,我人生的第一场对高中学生的分享课,开讲。

晚安……

第2天,

时时刻刻地被感动,从凌晨6点06分开始

6点,窗外是一片如漆的黑,闹钟欢快地闹响着……

屋内与屋外一个温度,空气是冻的,瑟瑟的,这就是奉节的夜,重庆长江边的夜。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汉子来说,奉节夜晚的冷是难以抵抗的,湿湿的,且冻,那是一种我不熟悉的冬日寒冷。庆幸,身上盖了校方特意为我们准备的两床大厚棉被子,蜷缩在被子里,我找到了那熟悉的温暖……

我正留恋着被窝中的温暖,屋外有了脚步声,一个,两个……很快就多了起来,是同学们吧。没有话语,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向着操场的方向。

起床的那刹那,我闪过了儿时冬天住在平房时的记忆——要借着身体的余热,小跑着去门口处开灯,将冰冷的衣服迅速穿在热热的身体上,那种猛烈的刺激,熟悉又陌生。

蹲在卫生间洗漱,条件艰苦,所幸水龙头不会被冰冻住,更庆幸的是水龙头里流出的是热水。儿时北京的冬日早晨,大家是需要把自家烧开的水都拿过来,才能浇开屋外公共的那被冰冻住的水龙头后才能取到水。儿时那刺骨的冰水,扎着你的牙床子,那激爽的刺激,现在很多孩子根本就没体会过。

6点40分,多名学生在操场按班级分别集合完毕(高三的同学们在另一个更艰苦的校区,离这里得有10公里左右的距离)。我站在操场的旁边,看着学生们自行的整队、汇报,井然有序。一个方阵跑出去了,两个、三个……,跑道上一个方阵挨着一个方阵的学生,喊着浓重重庆口音的口号,跑起来了,头尾相接,占满了整个操场的跑道。老师也跟学生们一起出操的。远处,一排老师站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学生们,整齐得好像训练过一般。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老师们的率先垂范和自我要求,让我吃惊。

早操结束的口令响起的一刹那,几个学生飞一般地跑向了食堂方向。我当时想,孩子们真是在长身体啊,对吃饭有如此高的热情呢,可是,我错了。

当我走到窗口打饭的时候,我看到窗口里没有学校食堂卖饭的大师傅,全是学生在为其他学生服务,这不就是刚才那几个被我错怪了的飞一样跑向食堂的学生们嘛。肉包子8角、油条1块、重庆特色的白色蒸糕1块5,米粥1块,一顿早饭吃了5块9,我们两个人。

在食堂里吃早饭的时候,我们跟旁边的学生们简单的聊了几句,高二的几个女生,面容是乡村孩子的那种质朴,但没有印象中乡村孩子的羞涩,你问她就答,言语不多,恰到好处。在奉节这样的地界,学生们乐于助人以及如此落落大方的表现,让我吃惊。

7点30分,周一升国旗。我的一生中,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参加过多少次升旗已经记不得了,甚至自己还亲手在学校升过国旗,连在天安门广场看的国旗班升国旗算在内,没有哪一次比今天参加的升国旗更感动了。

我站在老师的队伍中,两列纵队,身旁是一个大概只有3岁的小朋友,就自己站在队伍中,面向国旗,不言不语,安静得不像个3岁的孩子,应该是某位老师的孩子。

6名身着迷彩服的国旗手,迈着整齐的步伐,护卫着国旗从台下走到旗杆旁,熟练且规范的动作,整齐划一,像极了天安门国旗班的风范。当国歌响起时,五星红旗随着学生旗手振臂高挥,飞扬在空中,冉冉地升起。那时候,我唱着国歌,眼泪差一点流出眼眶。我震惊,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们对升国旗这件事情的认真和尊敬,更因为与他们相比之下我的表现,原来我是如此的不堪。

国旗飘扬在旗杆的顶端,一年级某班的新生发表国旗下的演讲。两个身穿学校制服的男孩子拿着话筒,你两句我三言的配合着讲出了他们9月份入学到现在的感受、变化,手中没有稿子,一讲就是5分钟。看得出是有准备的,但没有丝毫背诵的感觉,句句发自内心,掷地有声的。同班的其他学生分坐在这两人前方的台阶上,组成了一个W的字样;国旗两侧还摆了课桌椅,也有一些同学坐在椅子上,当时还奇怪这演讲的群演背景阵型好奇怪。在讲话的期间,所有“背景群演”一动未动,好像蜡像一般。

“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们的感受”,我的视线随着此二人的声音转到了他们身后坐在课桌椅上的同学那里。一个同学举手,手肘放在桌子上,成90度的举手姿势,跟我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教的姿势一模一样的。一个同学扮演老师和这个学生互动起来,第二个同学分享,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言语听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因为自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真的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好了。

小型话剧互动结束后,刚才坐在台阶上组成W的同学们,共同背诵了一首长诗,几百字的那种现代诗。以上所有过程,台下的多名同学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人都在那里静静的听,我也是。最后是一段精彩的原创三句半,每一句词都是来自学生们对学校、老师和自己的热爱。4个人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和欢笑声,确实精彩。只可惜,学校是禁止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期间使用手机,我也就没好意思拿出手机记录下那时的精彩。

一个每周都要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在奉节的行知学校被师生们重视到如此的程度,我所经历过的北京那些市重点的小学、中学,哎……中国的教育,从建国后学习西方快速培养产业工人的模式,一路到今天,而中国年的传统教育,却随着的革命呐喊声、文革的破四旧打杂声,几近泯灭。希望中国的教育家们,来奉节行知学校好好学习学习,何为德为先,何为教书育人。

8点30分,我走进早已坐满了多名学生的教室。

我曾经获得过企业优秀内训师,我也曾经在几百人的行业大会上做独立演讲,当站在讲台上面对多名高中2年级的学生时,我竟失语了几秒钟。

虽只有几秒钟,但却感觉长得很。我昨晚是做了准备的,也制作了精美的PPT。让我失语的不是紧张,而是那多双渴望的眼睛,热忱,却又带着一丝茫然,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课程会讲到什么,他们只知道有个老师,从北京来的,来给我们上个课。

我相信,我讲同样的内容放在北京的高中,别说学生们会自以为是地不屑来听,就连老师也不会同意学生们来听的,高考不考的东西,听来做什么呢?而在这里,距离重庆4个多小时车程的奉节县的行知学校,老师跟我说你讲多久都可以,学生们需要了解更多新的信息和知识。不同的教学理念,造就不同的学生啊。

课程在10点19分的时候被迫结束,因为10点30分,约定好的下一波学生就要来了,听同样的内容。由于场地所限,最大的教室只能坐几十个人,所以我只能多次对不同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每天3堂,每次90分钟。我当老师了,我很开心,发自内心的。

我知道,我所讲的那些关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工业4.0、自动驾驶、大数据的知识,对于高二的学生们来说,也许还用不到。所以,我努力地寻找着从这些信息引申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抑或是让同学们感受来自技术进步的力量和对未来的紧迫感。

我讲到了维基经济学里的“开放、对等、分享和全球化”在做人和处事层面的应用;讲到了“互联网+”的根基是传统行业,所以他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努力;讲到了无人驾驶和工业4.0对传统劳动力的冲击所以大家应该具有更多的紧迫感和持续努力的意识,以及具有知识的价值和必要性,等等。我只希望,可以为孩子们、为行知学校做些什么,让他们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第二节课结束时,我已经站了将近4个小时,虽然身体是累的,但心里很快乐。当拿着饭盒到达食堂时,门口已经排起了两列长长的队伍,没有管理的老师,甚至没有戴红箍负责纪律的同学在维持秩序,所有人静静的排在那里,自觉的样子让我又是一阵震惊。打菜是一个窗口,有4、5种菜,好像是素菜4元,2个素菜5元,一荤一素6元。打饭是另一个窗口,不限量,免费。素的炖萝卜很好吃,麻婆豆腐不是很辣,也很好吃。

我和老婆坐在屋外的就餐座位上,中午暖暖的阳光透过塑料大棚的屋顶洒下来,不耀眼还温暖,这是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候。想起夜的冷,我的身体又不禁抖了一下。由于排队洗碗的同学人多,而我也没什么事情,难得从北京来到这里可以享受一下慢生活,所以我坐在那里看着学生们排队洗碗看了10几分钟,几十个水龙头前,是有序的队伍,大家都静静的,而且几乎没有人剩饭。

下午课程结束的时候,有位同学主动来帮我关投影仪,另一位同学将整间教室的窗帘都拉开、系好。我好奇地问,你们是专门负责这间大教室收拾善尾的同学吗?在行知学生们是要负责很多学校工作的。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回答说不是的,就是顺手做了。我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爱心,话语间他们主动提到了六项精进的“积善行,思利他”。我夸奖他们,其中一个孩子却说:“其他的同学也会像我一样做的,只是今天我碰巧坐在窗边就顺手把窗帘收了。”我看着他,眼睛清澈而真诚,面对我的直视,丝毫没有闪躲和回避。

难道他真的就是行知几百个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吗?真的认为做好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吗?真的在得到夸奖时不仅懂得感谢,而且会发自内心的谦虚吗?一个高二的学生,入学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真的就可以有如此好的改变吗?当我吃过晚饭后,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是真的。

晚饭时,我好奇的问了整齐地排在食堂门口外等候打饭的同学,“你为什么不进去排在里面那几个队伍的后面啊,那几个队伍后面还有很大的空当啊”?“我们要给别人留出走路的地方,我排着这里是一样的。”他淡淡的回答。”不会有人插队的吗?“我继续问。“不会的。”,他继续答,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饭后经过学校超市的时候,我看到了门口也排起了安静而整齐的队,这情景像极了我在香港尖沙嘴LV和GUCCI店门口看到的情景。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维持秩序的保安,没有警戒线,没有喧哗的声音。透过超市的门往里张望,里面并非人满为患,只有几个人在拿着小筐选着物品。我问过LV门口的保安为什么要让客户在门外排队,回答是要保证里面顾客购买的体验。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美丽的说辞,其实是因为里面的店员收入与销售额挂钩,只有那么几个销售,为了避免发生冲突,所以只能同时接待与销售人员数量相同的客户。相比,行知学校学生超市门口的队伍,还真是为了让里面同学的选购的时候可以更从容和舒服吧。我不知道这是校方要求还是同学们自发的,但我知道,就算是在成人的世界里,凭借着关联个人收益的奖惩制度,很多企业也很难做到让员工遵守公司的规章,更别提员工自发自愿了。

行知学校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育场。每一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诫我们,作为人,何谓正确。

感恩吴校长、韩校长给我们这个机会,可以亲身在这样的场里感受、学习、努力精进。

希望明天,还会看到更多的,美好的,让我震惊的,人和事情吧……

第3天,

在行知学校,多久都不嫌够

“你们想考大学吗?”

这是我在行知的第六节课程结束前5分钟时,我向多名来听我讲课的高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想~~~”多个声音,一个回答。

一所在距离重庆解放碑.4公里的奉节县城里的职业高中,可以让中考入学时只有两百多分的学生,经过2年多的教育,重燃学习的欲望,誓要考上大学,甚至很多学生的第一志愿是本科。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做奉节行知学校。

在行知学校学习,多久才算够?

2天前去公里外的万县机场接我们的宋老师,在行知学校毕业后留校做老师,今年是第五年头。8年,可以让一个高一时因厌恶学习而辍学,从贵州背包闯荡重庆的小伙子说出那句“为学校做点事(个人掏钱请我们吃了午饭)不算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学校为我做了那么多……”有这样发自内心感恩企业的员工,我很敬佩和羡慕这企业的创始人和经营者们。

昨天国旗下讲话的高一学生们,可以成为不再上课睡觉、不再跳墙出学校找女友、不再跟父母吵架的人,要知道入学前他们可是从小学一直睡到初中结束的,被老师叫做“差学生”的孩子们。在刚入学上课的时候,他们能坚持一节课不睡觉,老师都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的。4个月的时间,抵过了他们过往9年在其他学校养成的劣习。

只要我走在校园里,我会一直在说:“同学们好。”因为,所有你遇到的学生都会主动对你说“老师好”,不论她们是从你面前、从你身后,还是从你周围任何的方向走过时。还有的同学会停下脚步,右手放在胸前,90度鞠躬跟你说“老师好”。那一刻我会不好意思地也停下脚步,鞠躬还礼。最让我感动的是早晨在操场的时候,有个同学在晨练跑步,从我面前跑过时,居然停下奔跑的脚步,本已经在艰难地呼着大气,却努力地喊出“老师好”。他们每个人,在行知是用了多长的时间,养成了这样的恭敬和谦逊的品格呢?

当我们下了课,在教学楼里参观其他教室时,有两个高二的女同学,一直陪伴着我们走完了超过20间教室。期间,她们不停地为我们讲解,每个班级自己独特的名称、特点、室内的陈设,还要回答我们各种奇怪的问题。比如课桌椅为什么不是整齐的排列而是组成了各种阵势?(因为老师允许我们同学自己决定课桌的组合方式,我们觉得这样更体现我们班级的风格。好一句风格,我竟不明觉厉了。)为什么你们班级名称叫小蜜蜂?(因为我们班同学爱勤劳,学校垃圾处理的工作是由我们班来承担的,我们从垃圾中回收物品卖的钱攒起来要买一台投影仪给我们班使用。)

这两个女生义务的导游行为完全是她们发自内心的,她们大概是觉得我们俩人难得来奉节行知学校,又碰巧对教室感兴趣还在教室遇到了她们,所以愿意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帮助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美。1年零4个月,两个乡下的小姑娘,展示着她们美丽的心灵,还有美丽的容颜。

“我怎么没在食堂看到老师吃饭呢?”我好奇地问。“因为我们有帮老师打饭的学生组织,只要你愿意帮助老师就可以参加。”一个同学告诉我,“同学们每天早晨时都会抄写当日中餐和晚餐的菜单,然后下课后问老师是否需要我们帮助打饭,需要的话我们就会先去食堂为老师打好送回来。”我追问:“那你们岂不是要很晚吃饭,教学楼和食堂在学校的两边啊,很远的”?“老师们很忙,为了让他们吃上饭,我们一点都不辛苦的。”

同学回答着,言语中透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因为感激,所以学生们才会在路上向老师鞠躬问好吧,因为老师们用心地爱学生,所以学生才也用心地爱行知学校的老师吧。

行知的老师们,都很年轻。走在校园里,很难分辨出哪个是学生,哪个是老师,很多刚入学的学生跟我表达了与我一样的感受。虽然年轻,但她们用爱心,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着一个个让人震惊的教育成果。

她们是温暖的,与你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她们是善良的,投影仪的遥控器电池没电,她们会把自己在用的电脑键盘里的电池扣给我先用;她们是美丽的,哪怕她们身上并没有国际大牌时装的衬托。

在今天的课上,我这样跟即将面临高考升学的高三学生们说,请报考行知体系内的大专吧,那里绝对值得你们选择:

第一,多年前,吴安鸣老师为了让行知高中的孩子们可以建立起更完整和坚固的价值观,希望他们3年之后可以再用3年的时间巩固在行知养成的这来之不易的改变,而创办了行知的大专部。在行知学习6年的时间,就够塑造我们自己了吗?但总好过3年吧。

第二,上大学为了是找到好工作,如何能找到好工作,学历不是重点。我工作14年,面试招聘的人不计其数,优秀的管理者最看重应聘者的人品,也就是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其次是热情,要有一个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劲头。排在最后的考核纬度才是能力,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培养,但思维方式和热情则不太容易培养。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的知识又有多少能用在工作中呢?行知学校是培养优秀思维方式的修炼场,我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奉节,为的就是磨练我的心性啊。

第三,盛和塾的企业家都是善良的,他们努力地发展着企业,为的就是让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能在践行稻盛哲学的企业中做事,绝对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情。行知学校的学生,是盛和塾的企业家们求之不得的优秀员工。说实话,我想要几个行知学校的毕业生,都还抢不到呢。在行知的大专学校毕业的学生,你们面临的不是被选择,而是你们选择要去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工作啊。

希望,我今天用真心说的这番话,可以打动几个学生,几个也好嘛,让他们可以在行知学校的体系内,继续地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

第3天就这样过去了,真的希望时间可以慢些走,好让我可以多留在这里,多体会一些。

在行知学校学习,多久才算够呢?多久,都不算够吧。如果,你也想遇到最好的自己,那么,就来行知学校吧,这里的大家,欢迎你。

第4天,

在白帝城,刘备和诸葛亮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稻盛经营学的伟大

今天8点钟上课,额外增加的课。

今天我要比同学们先到教室,因为这真的是我此行在行知学校的最后一节课了。7点45分的时候,我站在教室的窗前,看着操场上做着不同事情的同学们。行知学校是一个很特别的学校,学生们有超乎寻常的自主权利。所以当其他同学还在操场上晨读的时候,有3个班的高三同学要开始上我的课程了。正想着,脚步声愈来愈近了,细细嗦嗦的急促声。教室门外,我站在那里,迎接着我此行的最后一节课的学生们。

3分钟后,90%的同学们已经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另外的10%去搬椅子了,因为人数超过了教室原来设定的可以容纳的人数。又过了2分钟,所有人都坐定,看着我,没有说话声,10几个同学坐在过道里,屋子挤满了同学。这一切,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分钟时间里发生,一切都是学生们自我行动完成的。有如此迅速、整齐的行动力,要是自己企业里的员工该多好。行知的大专学校,第一批最优秀的学生们,年就要毕业了……真的好想要几个来我们的公司啊。

我,立正鞠躬后,最后的一节课开始了,这节课是昨天晚上12点多的时候才和老师决定增加的。3天内第7次讲起这节课,我依旧小心翼翼。因为同学们那期盼的眼神,也因为这是我的最后一节课,更因为我希望可以做一些贡献,为他们,也为行知学校,打心里想。

11点05分,我鞠下了90度的一躬,感谢学生们的认真,也感谢同学们的信任,更感谢为此次课程给予帮助的韩校长、庞老师、高老师等行知学校的老师们。3个多小时,比前两天课程多了一倍的时间,当最后一个同学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愉快地笑,还有疲惫的身体。

因为提前的午餐,我“参观”了行知学校的厨房。然后,我愉快地吃完了饭盒中的所有饭菜,一个米粒都没有剩下。这世上有多少个餐厅敢把后厨开放给客人看呢?在行知学校,你可以像在家里吃饭一般,放心地去食堂吃食物,行知学校的学生们真幸福。

为什么要提前午餐?是为了抢出时间给接下来的行动。我们要去看诗中“朝辞”的那座“白帝城”了,不过今天的“彩云”确实多了点。感谢行知学校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周详的行程安排,受宠若惊。

站在瞿塘关烽火台顶的大炮旁,远眺夔门那陡峭的崖壁,云雾朦胧。现行流通的1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的那幅风景画,就是夔门,这是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的大门。三峡,我终于见到你了,虽然你现在已经变了模样。

登白帝城的白帝庙。

三国的历史,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多半是托三国演义的福,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通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和电影……我很惭愧的是我也没有仔细读过三国的书籍。前段时间,为了让喜欢三国杀的儿子多了解一下那些纸牌上人物和锦囊所代表的含义,我又看了一遍林志玲演出的电影《赤壁》。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高潮部分,但也可以说是“白帝城托孤”这出戏的前戏。托孤这出戏的主演是诸葛亮和刘备,所以既然来了白帝城,那我就聊聊这二位吧。

先说主公刘备。

白帝城里有个伐吴堂,讲的是刘备为了兄弟情义誓要替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和孙权的讲和请求,兴兵4万之多,攻打吴国的事情。之后,上演了三国演义中三大经典战役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击败了一心为兄弟报仇的刘备,刘备败逃到白帝城,眼看快要撒手人寰,急召诸葛亮从成都来白帝城听遗嘱托孤。

这事让我想起了“六项精进研讨会”里过电网环节选择跟队长走还是留下完成学习目标的桥段。兄弟情义固然重要,但建国的大义又是什么呢?为了一己之私匡扶刘姓汉朝是大义还是百姓安居乐业是大义?再说,就算重情义,那4万将士就不是兄弟了吗?情义与大义,孰轻孰重,不言自知。

如果把刘备比作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他确实是一个具有极高管理素质的管理者。

他懂得通过授权激发团队的个人能动性,懂得洞察中层人员的潜在需求投其所好,他可以为了目标放弃身份、地位,而且善于打感情牌。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管理素质,德鲁克和韦尔奇也是这么说的。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因为他做企业没有大义名分,他建立蜀国并不是为了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所以,他的命运注定如此,就算在西蜀称帝成功了,也守不住业的。

我想起了《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导演所传递出的观念——以完成他人以死相托的刺杀秦王的行动目标,和放秦王救天下黎民于战乱的大义相比,荆轲选择了舍去自己的信也要取其大义,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再来说说诸葛亮。

他绝对是东汉末年时代的精英阶层,因出身还算显贵所以受过一流的教育,精通各种奇门异术。放在现在,他就是哈佛的EMBA,外加MIT的计算机博士双学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思维、O2O,什么流行懂什么。

这样的精英,必定是聪明的。聪明的人,是一定会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