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yk/2831

“夔”字,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是很古僻,许多人甚至都不认识它。但是在重庆奉节,“夔”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当地人经常使用“夔”字。

如:夔州、夔峡、夔门等地名,夔龙、夔面、夔梳等物品名称,夔”字似乎与奉节县特别有缘。

我们经常用梳子,夔梳是梳子吗?夔梳到底是何意呢?现在就来说说夔梳的来龙去脉。

图⒈传统工艺品中的“夔龙”形象

一、说文解字:“夔”字溯源

⒈“夔”龙之说

《说文解字》:“夔,神魑也。如龙,一足,从夂。像有角、手,人面之形。”夔是古代的一种山怪的名字《国语.鲁语》云:“木石之怪曰夔。”

韦昭注:“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或作臊,人面猴身,能言”。

⒉“夔”猴之说

据说屈原《九歌》里的山鬼,巫山神女就属于“夔”这个种类。是不是“夔”最早的模样就像猴子样呢?

章太炎在《小学问答》中说:“夔即猴身,其字上象有角,下即“夔”字。“夔”亦母猴。则夔特母猴有角者耳。”

图⒉奉节县的“夔梳”手工技艺

二、说文解字:“夔梳”解读

“夔”像猴,又像龙,怎么会跟普通的梳子联系起来呢?

奉节县的“夔”特别多,如夔龙、夔梳,“夔梳”何意?下面就是“夔梳”的由来:

⒈关于“夔梳”的传说

传说清朝前,夔州老艺人选用当地盛产之黄杨木,经过三个夏天的处理,精心雕制成木梳,名为夔梳。这梳子梳发不挂齿,美观耐用,传至而今,畅销全国。

从前夔州有个财主,雇了个名叫黄林的穷孩子为他家砍柴。这黄林心灵手巧,善唱山歌,三月三这天,东家小姐纯儿到郊外去踏青。

纯儿小姐听黄林之歌,不禁入迷,靠在树上,碰落了金钗,她都未觉察。黄林拾得金钗,奉还小姐,春花被他的憨厚和诚实感动。

图⒊奉节县的“夔梳”手工艺人

后来,黄林送了一把小木梳给纯儿,得到了这把心爱的小木梳,她毅然收拾了珠宝银两,当夜逃出家门,与黄林私定终身。

再后来,他们就以生产木梳子为生,是为奉节最早之“夔梳”。

⒉关于“夔梳”的历史记录

奉节县的木梳子又称夔梳。年,县城内有专业户17户、69人,年产木梳20多万把。资本最大的是丁鸿顺开的丁世恩店号,雇工25人,年产木梳8~9万把。

是时,夔梳已远销陕西、湖北省和南洋。年,全县梳篦业有20户、人。

夔梳有大小弯头、内堂、直梳、方梗子、插梗子、金钱梳、大元宝等7个规格。除雕绘品外,还有4件套梳,即陇梳、条梳、胡须梳和眉毛梳各一把组成的套装。

年奉节县黄杨木梳获四川省劝业会乙奖。年奉节木梳列为四川省二轻工业管理厅名牌产品。

图⒋奉节县的“夔梳”手工艺制成品

民国年间,奉节木梳年产就有三十多万把,在国内流传甚广。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60年代,奉节都还有17家梳子铺。

奉节县的“夔”特别多,如夔龙、夔梳,“夔梳”到底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奉节夔梳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应该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在清朝,男人蓄长辫、女人盘头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

而且很多人以美髯、美发为美,这一时期,梳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唐三把小叶黄杨木梳子,夔梳刻字淘宝旗舰店¥70¥购买已下架

但民间普通人也是用不起昂贵的玉梳、象牙梳,因此用木料制作的既经济,又美观耐用的夔梳就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传承。

“夔梳”是奉节县著名的手工艺制品,其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