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王传贵摄 三峡之巅 奉节天坑 奉节地缝 李白登上三峡之巅 简锦松 李白的眼光 游过白帝城和瞿塘峡的人,没有不为它的美而心动。 每年每月每日,无数的游人拍摄它、赞叹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一年又十一个月,他一天又一天眺望着,却始终没有登上山顶,只留下《白盐山》一诗: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从来没有人登上山顶吗?不,就在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前一天,他登上了山巅,还写下一首五言长古记咏其事。诗很长,后面还会全文讨论,就不引用了。诗题《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也很长,依照唐人的文言语法,这个长题应分为两段,前半说“我从夔州乘舟,将经由瞿塘峡东下”,后半说“出发前,我登上巫山最高峰,傍晚回到船上,作诗题壁”。 清晓登山 李白特别早起,因为他要在这一天登上巫山最高峰。 即将出峡的李白,座船停泊在夔州的瞿塘水驿。这里是白帝山和马岭、赤甲山环绕而成的环形水湾,水湾的南面有滟澦堆分隔了长江主流,因而水流平缓,经常有许多渔船连续多日在湾区作业。 因为是初春,水位很低,从江面到城上大约五十步,也就是七十米上下,一条长长的土阶从水岸向上修筑到城门脚。天色微微亮,城上的守军正在开启关门,云气不时从城上流过。李白缓缓的拾级而上。 夔州城建在马岭上,马岭如其名,就像马背横跨长江,连结白帝山与赤甲山。它的东西两面都是峭壁,顶部却很平坦,南北长约米,东西最宽处约米,正好作为夔州的城中心。城门的右前方有夔州都督府,督府的背后为白帝山,出督府东南步便登上了山顶的白帝庙。李白进城之后,直接向左转,要从马岭东北的城门出去,往白盐山的登山口。 一面走,他一面观察高大的白盐山,它美丽的峰峦随着江流弯转,形成了幽隐的褶曲,一望不能看尽;在它尖耸的危崖底下,终年有着神秘的白云缭绕。当地人都说,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就在这座山中;行驶江路的长年人,也惯常热心的为行客指点楚宫,然而这是真的吗?谁也没有真正看过楚宫,那怕是残迹也没有。可是,为何不相信呢?相信一段既浪漫又古老而且知名的传说,没有什么不好。李白《宿巫山下》诗,也说出了在夔州夜泊时对楚宫的神往:“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巫山下”就是“夔州城下”,这是唐人的惯用语。舟行瞿塘峡的李白,选用了“高丘”和“访古”,不就是出自《神女赋》中的“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吗? 遂步巫山巅 李白诗的步调是俊快的,就像《蜀道难》,他不耐烦慢慢的叙述,才没写几句,便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已经从太白山到了峨眉顶。这首诗也一样,第一段“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六句中,第四句就登上了巫山之巅。 知识渊博的读者可能早已听说,古代“巴国”和“荆巫”的分界就在白盐山的棱线上,长居夔州的杜甫最了解这一点,他的诗中一再交替使用楚蜀之名,特别是《夔州歌十绝句》的“蜀江楚峡混殊名”,和《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的“秋耕蜀地湿,山雨近甚匀。……荆巫非苦寒,采撷接青春”,所写的都是同一段江面、同一片菜圃,却忽而称巴称蜀,忽而命楚命巫,便因为此地自古就是巴和楚的交界。认识了这一点,就可以了解李白为什么写“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他知道,巫山最高峰就位于巴国的最东尽头。 却顾失丹壑 李白是发现巫山绝顶之美的第一人,这首诗的主要十句都是写绝顶上的事,并非偶然: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日边攀垂萝,说攀登处已经高近日边;霞外倚穹石,指山顶的结构是悬崖大石;飞步凌绝顶,是快步登上绝顶;极目无纤烟,空气澄彻,光影明净。接着,却顾失丹壑,“失”字有小视之意,“丹壑”指瞿塘峡,借用登泰山小天下的概念,指出自绝顶下视瞿塘,丹壑为之而小。“仰观临青天”三句,表示所在极高,天若可触,星河可到。这些描写都极真实,我曾经亲自登上此间的高崖,在临崖的危石尖端,测得位址为31°1apos;44.44北,°37apos;12.38东,海拔米,宋人称此地为燕子坡。李白在诗里写的俯身看峡,仰首看天,乃至于望云而怀想苍梧,顺水而欲辨瀛海,在这里都可以一一模拟其身影。 绝顶石崖绝奇绝美,但可以周游之处不大,往返途远,李白要下山了。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孤光”一词常用于月亮,此指太阳。从归途行欲曛可知,李白下山的方向是西行,所以面对夕阳。积雪照空谷与江寒早啼猿呼应,奉节在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偏暖少雪,如果山顶的阴谷还有积雪,而且猿猴在傍晚就早早啼寒,季节应是冬末。暝,是天色渐暗还未真黑的时刻,也就是说,天色渐暗之际,松树顶上也出现了月亮。由于今夜是十五日,月亮仰角约七度以后,就可以看到月在松树梢上了,以李白当时使用的《唐开元大衍历》来说,正是昏刻结束、进入初更的时候。李白一行人踏着月色走下山径,进入浅滩状态的东瀼溪床时,已是平地,可以驰马,所以末句用了“挥策还孤舟”。 登山的条件 一座山为什么可登而且必须登,必然有其因素。白盐山作为可登之山,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就是瞿塘峡在夏秋高水位断航时期的替代驿路。 唐人戴叔伦最早写出这条驿路,见其《经巴东岭》:“巴山不可上,徒驭亦裴徊。旧栈歌难度,朝云湿未开。”他从宜昌上峡,因为夏季断航,乃从白盐山东面的大溪越岭到奉节县,诗题中的巴东岭就是白盐山。他先点出巴山虽高但不得不上,接着又指出途中有栈道,朝云句也用了神女典故,因而驿路性质和地名特徵都十分明确。 宋人范成大和王十朋都走过这条驿路。范成大是在淳熙2年(年)赴任成都路制置使途中为避江险而陆行,他于5月3日(年5月24日)自大溪登山,夜宿山上的古峰驿,次晨下山,午后抵瞿塘关。王十朋是夔州刺史,于南宋乾道3年(年)7月离任,因正逢长江险汛,乃越岭而行,他在古峰驿和送行的夔府同僚饮酒停宿,次日又迂道游览白盐山巅(燕子坡),才下山到大溪上船。 橘官杜甫的千古名篇 刘明华 奉节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瞿塘峡畔,曾为历代州、府、郡治所,至今已有余年建制史。 因奉节是古代水路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多文人墨客来往于此,加上奉节位处三峡要冲,夔门形胜,大山大水在这里聚合成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无数诗坛巨擘在这里吟咏长啸,挥洒翰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据统计,历代诗人在奉节留下的传世诗篇达万余首,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地域诗歌发展史。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诗化形态,让奉节以诗城名动文坛,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其中,李白在这里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篇;杜甫在奉节近两年的时间里,写下余首诗,占了他一生诗作的1/3,数量与水平都达到了杜诗的巅峰。 进入新时代,奉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决定依托“生态”和“人文”两大宝贝,着力把生态、资源、区位和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倾力打造“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唱响了“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核心品牌。 杜甫一生做官不多。他做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人们大多不知道,杜甫还在奉节做过近两年的橘官。 柑橘,本是南方的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批判权贵奢靡和贫富悬殊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朱门奢靡生活的内容之一,就是”霜橙压香橘”。在交通不便的唐朝,南方的橘柑,是北方不易品尝到的时鲜,只能是帝王和皇亲国戚才能享用到的贡品。张九龄在其著名的《感遇》诗中,也借橘的命运表达其怀才不遇的感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可见橘在唐朝时的珍贵。 而四川的橘,则是南方的代表。杜甫在成都、彭州、阆州期间,多有对橘的描写和赞美。如“丹橘露应尝”“秋日野亭千橘香”“黄知橘柚来”等。 公元年5月,杜甫作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决定,离开飘泊数年的西南,回到北方。他从成都启程,沿长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忠州、云安,于年暮春到达西南重镇夔州。入得夔州,只见“此邦千树橘”《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到了橘乡,生活岂能与橘无关!杜甫得到地方官柏茂琳的帮助,置地四十亩作果园,柑橘成林,还代管百顷公田。那公田颇有来历。史载,公孙述据守夔州,屯兵积粮,于水滨开垦稻田百顷,其稻米品质颇佳,为蜀中第一。公田收入用作诸官俸廪。以后改朝换代,公田性质未变。杜甫在夔州,享受着官员待遇。他在《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甘园》《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夔州歌十绝句》诗中,对橘园和公田都有记载。 这果园和公田管理,既是杜甫生活的来源,也得以亲身体验农民的艰辛和快乐。美名久闻的橘,不再是想像中的佳果,而是身临其间触手可及的珍爱了。“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瀼西草堂周边就是大片柑橘林,暮春时节,开门推窗,弥漫天地的橘香扑面而来。金秋时节,则是硕果累累,满目金黄。老身多病的杜甫不必亲自耕田犁地,但有暇之时,也会拄杖在田间地头走走,与农夫闲话桑麻,偶尔“耕稼学山村”,见证春种秋收的全过程。“丹橘黄甘此地无”,说的是他园中的柑橘,独冠夔州。收获时节,杜甫品尝甘甜的奉橘,进食清香的米饭时,也会暂时忘却现实社会的纷扰。 奉节人民珍惜伟大诗人在千年前与奉节柑橘的不解之缘,亲切地称杜甫为“橘官”。这是杜甫不多的官职中,最接地气的一个。 橘官的日子,平淡而充实。但杜甫的内心,却似三峡江水汹涌澎湃。他沿江而下,不是来旅游,更不是寻找安身之所。诗人在等待时机,在观察时局,他要择机而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才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