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奉节古城位于长江三峡最西端瞿塘峡上游出口的长江北岸,古称夔州、夔府。唐贞观二十三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

年美国地理学家张伯伦拍摄的奉节城

我最后一次去奉节,是年。那年6月我出差到恩施,返回武汉时专门坐长途汽车绕道去了奉节,准备再次乘船下三峡,去找一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奉节城

奉节对外交通主要是水路,其次才是旱路。因此,奉节码头历朝历代都是小城最热闹最拥挤的地方。从奉节码头上岸,正对江边的城门是依斗门。此城门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年(年),名为“南门”。清同治九年(年)奉节城被洪水冲垮,城门城墙均遭到很大毁损。洪水后开始重修,年全部修复。修复后原南门更名,取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之句而得名“依斗”。在古代天象中,南斗六星,与北斗七星齐名。所不同的是,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新城门全部用条石垒砌,比原城门更加雄伟。登上依斗门,一定要在这里放眼向东,此时“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丽景色顿收眼底!

年美国地理学家张伯伦拍摄奉节城内远眺夔门

奉节城墙

乘船到奉节的游人,从奉节港上岸后须得从依斗门进城。从码头拾级而上,走过依斗门城门洞内41级台阶,即步入了奉节古城。

奉节港口

依斗门内石阶

奉节古城有典型的四川风味。从码头到街头,处处可见拿着扁担找事做的脚力。那些脚力与重庆朝天门的脚力一样打扮:赤着脚,衣衫简单,手上拿着挽着麻绳的扁担,头上往往还包着蓝色帕子。街上的当地人说话,大声大气,全是四川话,麻辣味十足,听起来特亲切。

年美国地理学家张伯伦拍摄的奉节城街景(“沉默的麻雀”收藏)

到了奉节,一定要去看看永安宫。当年刘备托孤并非在白帝城,而是在永安宫。永安宫“宫址在今奉节县师范学校内,亦即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处。”(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我去过奉节师范永安宫旧址多次。永安宫在奉节师范校园深处,这里林木参天,环境幽静;草地上有几株古树,如苍虬盘旋弯曲,越发显得此地古朴秀雅。正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永安宫》里所说“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在。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永安宫旧址

奉节城内还有甘夫人墓,墓址在原县招待所(后为夔州宾馆)院内。墓地旧址上修有一个六角亭,亭内立有一块碑,镌刻有“汉昭烈甘皇后墓”七个大字。尽管史上为甘夫人与刘备墓地是在奉节还是在成都长期争论不休,但是,千百年来奉节民间一直传说刘备忧愤而亡于永安宫,与甘夫人合葬于一处,为防人盗墓,对外只称甘夫人墓地。

甘夫人墓遗址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看过罗广斌的小说《红岩》。小说里,江姐爱人彭咏梧牺牲于奉节,并被国民党政府断头悬挂于依斗门边的城墙上。我专门去找过彭咏梧烈士墓地。当时记得那个地方很不好找,穿大街过小巷,弯弯拐拐地转了几圈,最后找到了那个小院子。一进院子,就看见一个形如棺材的大墓,墓后是弧形的矮拱墙,墓边有几株郁郁葱葱的大树。走到墓地跟前,可以看清墓前有一石碑,石碑正中用楷体刻着“彭咏梧烈士之墓”几个大字。

彭咏梧烈士之墓遗址

奉节城东南的梅溪河边,有传说诸葛亮当年摆下八阵图的地方。杜甫有《八阵图》诗曰“功盖三分国,名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虽说是“名存八阵图”,但我去了几次,怎么也没见着八阵图的影子。在我看《三国演义》的印象中,那里应该是摆着象八卦一样的石头阵。后来打听才知道,八阵图分成水八阵图与旱八阵图,没有在适当的时间由内行指点讲解,根本看不明白(连许多当地人也没见过)。这莫非是诸葛先生显灵,不让我们这些十分崇拜他的凡夫俗子看见那杀气腾腾的八阵图,免得吓住了大家?

奉节城东南八阵图-水八阵遗址

奉节城东大约5公里处,就是闻名遐迩的白帝城。白帝城,原名紫阳城,相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以为白龙献瑞,乃自称白帝,并改紫阳城为白帝城。

年生活周刊记者凯塞尔远摄白帝城

白帝庙大门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一是奉节(即夔州)人,可为什么说奉节是“诗城”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古人在奉节城产生的诗歌最多;其二,奉节城是独树一帜的竹枝词发源发祥地。

首先,在中国诸多小城镇中,古人在奉节城产生的诗歌最多。

奉节在长江三峡西端,游历过三峡的诗人们,会在这里留下由景而生的佳句。那些准备驾舟下三峡的诗人,也会心潮澎湃起而咏诗。李白三次经过三峡,留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不朽名句。杜甫曾于公元-年客居奉节,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如有名的“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负薪行》《古柏行》等不朽名篇都是在夔州时写作的。城东有一处“草堂寺”,就是杜工部当年住的“西阁”。

瞿塘峡(李颖)

古代诗人,凡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无不都来奉节留过诗词。除了唐代李白、杜甫来到夔州后大发灵感,还有宋、元、明、清朝代,来三峡奉节留下诗篇的诗人络绎不绝,如杨炯、陈子昂、孟郊、王维、刘禹锡、白居易、苏轼、无稹、李益、李贺、黄庭坚、王十朋、陆游……一览天下雄伟壮丽的三峡,谁不诗兴盎然?采撷几首如下。

白居易在夔州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复。

——唐?杨炯《广溪峡》(节选)

*说明,广溪峡即今瞿塘峡。

古木坐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坐思何穷。

——唐?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节选)

三峡一线天,三峡万能泉。

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涟。

——唐?孟郊《峡哀》

赖多山水趣,稍解离别情。

——唐?王维《晓行巴峡》节选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

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

宋?陆游《风雨中望峡口诸山》(节选)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

飞楼直上闻哀角,日落潮头气不平。

——清?王士桢《白帝城》

屈指算来,仅是客居奉节两年多的杜甫,就留下了多首诗作(其中有多篇是长篇),其他诗人的名篇更是不计其数。可以想见,古代奉节城的街头巷尾,几乎每天都在产生诗,而且是佳作。

其次,奉节城是独树一帜的竹枝词发源发祥地。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由于此诗体来自民间歌谣,因此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竹枝词发源地是巴渝,学术上没有争议。据《乐府诗集》记载:“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巴渝。只是,巴渝之地这么广大,究竟竹枝词出于哪一个更确切的地方?我比较赞同王广福等老先生所著《中国三峡竹枝词》的观点:“十分明显,‘竹枝词本出于巴渝’一说既过于宽泛,又有所偏失。应该加以校正,认定竹枝词起源于三峡。这里的三峡,不局限于上起白帝城,下迄南津关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峡谷两岸的今重庆市所属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所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宜昌市的秭归县、宜昌县和宜昌市区,而是还因历史地理和文化渊源有所延伸。”(王广福等编注,中国三峡竹枝词,重庆出版社,年5月第1版)无论怎样,奉节城在竹枝词发源区域内,也是竹枝词的故乡。

问题是:古代巴渝地域辽阔,为什么竹枝词独与奉节城联系紧密呢?

文史学家们公认,将竹枝词继承变革并传播推广至全国的最大功臣,首推唐朝刘禹锡。唐长庆元年(公元年)冬天,著名诗人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直到他年夏天调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在夔州任期两年多。刘禹锡刚到夔州时,就看见夔州城“通衢舞竹枝”的场景。他后来在《竹枝词序》中说道:“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唐长庆元年(公元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到夔州前,已是全国闻名的大诗人。诗词功底深厚的刘刺史,上任后不久即发现竹枝词在夔州非常普及,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他发现竹枝词不仅琅琅上口,且构思巧妙、意象鲜明、节奏轻快,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刘禹锡尝试着用竹枝词新诗体写夔州风情的《竹枝词九首》,后来竟成为几千年来的名篇!《竹枝词九首》录如下: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风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经刘禹锡将民间歌谣诗体变革后,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不仅民间歌谣竹枝词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新竹枝词诗体逐渐升华为能登文人大雅之堂的经典。

清朝描写北京生活(制伞艺人)竹枝词图文

竹枝词在夔州有多普及,有刘禹锡两首诗为证。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

——唐?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节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由此看出,那时到处有人咏唱竹枝词,连行人走在路上都不停歇。

经过以刘禹锡为首的大诗人推崇竹枝词,以至于唐朝中后期,文人都喜好写竹枝词。

试想:古往今来,有哪个小城街头的茶馆酒肆到处有人吟诗作赋,全是竹枝词——“闲来却伴巴儿醉,豆蔻花边唱竹枝”?有哪个小城不仅文人咏诗,平民也唱诗——“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有哪个小城不仅大人爱诗,连儿童戏耍也“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这些儿童不仅以唱诗为乐——“歌者扬袂睢舞”,而且以唱诗为荣——“以曲多为贤”?——惟有奉节!

奉节称“诗城”,当之无愧。

主办方:奉节县旅游局

旅游-

投稿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